小輝今年十二歲,在一所著名的男校就讀中一。他來看醫生時已出現情緒低落、考試成績變差,甚至失眠等情況。詳細問過病歷後,才知道這些情況早在五、六年班已經開始。小輝當時正預備呈分試,為了入Band One學校,父母給他很大壓力。期間父母察覺到他很多時有手部抽動的情況,問他原因,他表示不知道,有時還會目定口呆,父母於是懷疑他有腦癇症。其實從那時開始,小輝的腦內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思維及影像,包括天災人禍、恐怖的畫面等,思想不受控制,令他感到懼怕,唯有用意志加上手部動作,企圖把這些思維及影像從腦中抹去。父母諮詢過兒科醫生後,從腦電圖顯示小輝並非腦癇症,便放下心頭大石。
可是這些影像在小輝的腦內一路增加,直至小六的暑假壓力減少,才慢慢改善。可是升上中一後,情況又開始變差。為了解決這些影像,小輝每天向上天禱告,以求減少不幸的事情發生。他把要禱告的人和事列成長長的名單,放在枕頭下,每晚拿出來逐一進行禱告,最長可以維持兩三個小時。他堅持不睡都要完成禱告,認為若他做得不好,便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並會因此感到內疚。有時他不小心早睡了,翌日起床會情緒抑鬱、嚎哭,甚至不能上學。上堂時他亦抹不去腦裏的思維,無時無刻想着自己要做的事,令他不能專心,學業和功課都受到影響。父母問他為甚麼這樣傻,做這些近乎不合情理的事,他卻認為即使只有千萬份之一機會這些事情會發生,他亦要盡力而為,不可放鬆。我們初步診斷小輝有強迫症,並沒有抽動症,他的強迫思維及影像引發不斷祈禱的強迫行為,在這年紀一般難以抗拒,更會引致其他焦慮及抑鬱症狀。

我們約見小輝期間,發現他有很多自閉症譜系的症狀。他十分固執和堅持,難以接受日常生活的時間表有所改動,有時會為此大發雷霆、亂丟物件甚至撞頭埋牆自殘。有關時間及日常生活習慣上的改變,例如往返學校的路線,如有更改,媽媽必須事前通知及安撫他。他吃東西的習慣既固定又敏感,食物稍有不同的味道、顏色及煮食方法,他都會拒絕嘗試進食。最重要還是他的社交困難,他很難瞭解自己和其他人的情緒表現,常常錯誤解讀別人的眉頭眼額,亦為自己設下很多社交規條,例如將同學分為好與壞,假如同學討論一些比較「壞」的題目,他便覺得同學是腦殘,跟他們相處會影響自己的價值觀和腦袋功能,所以他常常告發這些「壞同學」的行為,令他在朋輩圈子被排擠。他卻覺得在校沒有朋友並沒問題,因為這是他保護自己的方法;同學邀請他一齊玩,還要先看看他們是否在他的「壞」名單上。
最近學校有暑期度假營,他很想參與,因為他喜歡其中的射箭及射擊活動,但他找不到同學跟他同房作伴,最後由老師指派班長跟他同房。在營中,其他同學不論吃飯或洗澡總會走在一起,有講有笑,他卻不介意孤身一人,最重要是留意同學們有沒有做「壞」事,注意不要和他們交流,以免自己學「壞」。這些情況影響到他在學校學習及社交生活。我們為小輝作詳盡的自閉症評估,包括他的心智閱讀及對社交情境的理解,以作為日後社交訓練的基礎。我們理解到小輝患有自閉症及強迫症共患病,要配合藥物及心理行為治療。治療計劃分為兩部分,首要處理強迫症,後再處理他的自閉症障礙。自閉症的共患病比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所以斷症時要詳細理解患者情緒症狀之外的腦發展及社交行為。
陳國齡醫生 │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兼職),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二零一九至二零二二年),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於專欄中分享她的專業知識,透過不同個案加深大家對兒童精神健康的瞭解。育有兩名子女,亦為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具有家校合作的親身經驗。
圖片來源:Freepik、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