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旅遊事務署推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研發的文化創意旅遊項目「城市景昔」,繼今年三月新增大坑熱點之後,再擴展至九龍城。市民只需要下載「城市景昔」App,在九龍城的五個指定地點掃瞄AR時鐘,或透過網站遙距參與,即可親歷不同年代的九龍城,見證它的今昔對比與變遷。
第一站:石屋家園



城市景昔重現了1950至60年代的石屋家園,除呈現法定古蹟侯王古廟的今昔對比外,更特別記錄了當時香港電影業的發展。透過App,遊客和市民可以看到當時電影片場的拍攝場景及市民圍觀的熱鬧情況,也能看見1946年成立的長城電影製片廠及1939年創辦的國家電影製片廠的昔日風貌。AR 體驗更加入聲效,如攝影機運作的聲音及導演喊「Cut!」、「Camera!」等指令,讓使用者彷彿置身拍攝現場,親身感受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本地藝術家Carmen參與了石屋家園的繪圖工作,過往亦曾參與鯉魚門及大坑熱點製作的她,坦言這次的難度最大:「繪畫鯉魚門主要以風景為主,大坑則是主力畫舞火龍和建築物,這次卻要繪製電影拍攝場景,涉及大量的人物,對我來說比畫建築物更複雜。」她亦提到,雖然製作團隊有提供參考圖,但由於相片像素較低,又是黑白相片,在處理色彩與場景氛圍時,需要運用更多想像力來完成作品。
第二站:九龍寨城公園


在九龍寨城公園,市民和遊客可以觀賞到晚清時期的九龍寨城,包括衙門、龍津義學、刻有「海濱鄒魯」的大照壁及大鵬協水師副將府等建築。九龍寨城原是清廷為加強海防而修建的軍事設施,在他們撤離後,亦吸引大量外國遊客到訪這個充滿中國特色的軍事地點。這些外國人參觀的身影也被收錄在AR畫面之中,呈現當時的歷史氛圍。
第三站:賈炳達道(九龍城寨)




賈炳達道記錄了1987年九龍城寨清拆前的最後時光。這個曾經被稱為「三不管」的特殊地帶,以密集的樓房、縱橫交錯的電線水管及蓬勃的民間商業活動聞名。市民可以透過AR景象觀賞九龍城寨的獨特外觀,並欣賞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的片段,既能與實景對比,也能感受當時九龍城寨的風貌。此外,AR畫面特別加入了飛機低空飛過九龍城市區的動畫,再現啟德機場年代的港人集體回憶。
第四站:啟德體育園(近主場館)



啟德體育園有兩個「城市景昔」熱點,其中鄰近主場館的一站帶領市民與遊客回到1927年的啟德,重溫其戰前的發展歷程。當時啟德仍屬海域,AR畫面中可見聖山上的「宋王臺」石刻、原規劃為高尚住宅區的「啟德濱」、早期的啟德飛行場,以及連接九龍寨城的龍津石橋,見證啟德由一片海域逐步演變為今日國際級體育地標的歷史軌跡。場景中更特別加入海上飛機掠過水面的動畫,讓觀眾體驗香港航空業啟航初期的風貌。

負責繪製啟德場景的本地藝術家 Maggie是首次參與「城市景昔」計劃,她花了約四至五個月完成繪圖及修改工作。Maggie 表示,由於啟德水域一帶的參考資料有限,部分遠景建築物參考圖較模糊,她需與製作團隊討論並運用想像力完成作品,亦採用了暖黃調的顏色,呈現舊時代的氛圍。
第五站:啟德體育園(近啟德零售館)



最後一站、鄰近啟德零售館的熱點,透過 AR 畫面重現1963年啟德機場的光輝歲月,包括遠東航空學校、客運大樓、停機坪,以及被譽為「啟德心臟病發」的 13/31 跑道。啟德機場曾被列為「全球十大最危險機場」之一,因其環繞高山與高樓的地理位置,使降落難度大增。市民可通過AR畫面欣賞這條險要跑道及繁忙停機坪,感受當年航空活動的熱鬧。同時,使用者亦可觀賞曾在啟德機場取景的電影《喋血雙雄》及《地下情》的經典片段,喚起港人的集體回憶。
關於城市景昔
「城市景昔」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智能手機轉化為穿越時空的視窗,把香港的今昔面貌,以360度全景圖像呈現,互相對比,讓香港精彩的歷史重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