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至十二歲的孩子開始留意自己的外貌與身材,並因發育而對身體各種變化更加敏感。一般情況下,愛美不過是人之常情,然而究竟哪個程度的關注屬於正常範圍?父母又應如何辨識子女是否已經出現容貌焦慮?
認識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又稱為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長時間擔憂外貌或身材上的「瑕疵」,放大一些外貌上的不足,例如身材不夠瘦、鼻子不夠高等,並為此感到自卑甚至厭惡,非常在意別人的目光,亦無法欣賞自己。現今資訊發達,人們只要打開手機,就能接觸到各類美容資訊、化妝或穿搭教學。這些內容表面上傳遞知識,卻同時潛移默化地塑造外貌與身材的標準。當兒童及青少年接觸到這類短影音和資訊時,心理難免會受到影響,尤其那些使用濾鏡、修圖或人工智能美化的影像,使他們無形中建立了過高及不真實的外貌標準,從比較心理引發自我批評及對自己容貌的焦慮。
容貌焦慮的症狀及影響
容貌焦慮的常見症狀如下:一、極度關注外貌,擔憂自己臉部或身體不完美的地方;二、頻繁檢查或掩飾外表,花費大量時間打扮,務求遮掩身體的不完美;三、不斷與他人比較;四、過分擔憂自己的外在而逃避社交,甚至產生錯誤認知,認為自己外貌出現嚴重缺陷。部分患者可能轉向以打針、服藥或整形手術等方式「修正」問題,但這不僅耗費大量金錢,更可能產生依賴或上癮。
容貌焦慮會對患者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情緒上,對外貌自卑的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鬱和焦慮,嚴重者更可能萌生自殘甚至自殺念頭。這些負面情緒往往伴隨不健康的行為模式,例如過度節食或催吐以求控制體重,最終可能演變為飲食失調。社交方面,患者可能抗拒與同儕互動,不願參加社交場合;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無法自信地表達自我。由於自信心和自我價值低落,致令他們缺乏幸福感。此外,容貌焦慮所帶來的煩躁和易怒情緒,亦可能破壞家庭和睦,令他們與父母或兄弟姊妹的關係疏離。

家長可如何應對?
當家長懷疑子女可能有容貌焦慮時,應首先關心和聆聽他們的感受,避免用「你想太多了」、「外貌並不重要」等說話否定其感受,反而應以開放的態度理解他們的想法,並讓子女知道:「無論你認為自己有甚麼缺陷,父母眼中你永遠是最美的。」
日常生活中,家長宜以身作則,陪伴子女建立健康的習慣,例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一同培養與外貌無關的興趣,或邀請他們參與家庭活動,讓他們的生活不用只聚焦在外表。若子女的焦慮源於可以改善的外在因素,例如暗瘡或油脂分泌過剩,家長亦可協助尋找合適的皮膚護理或醫療方式改善問題。父母亦應協助子女調整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陪伴他們分析網上影像的真實性,理解很多內容經過美化或刻意塑造,避免盲目迎合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若情況持續惡化,例如子女有明顯的飲食失調症狀、出現強迫性檢視外貌的行為,或是長期情緒低落以至影響生活,便屬於嚴重程度,家長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以免情況進一步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