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科技及生成式人工智能飛躍發展,現時無論是聲音及容貌都非常容易被複製。騙徒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模仿聲線,假扮成親朋戚友進行詐騙。最近在外國出現不少「假兒子」案件,很多父母被騙巨款。其中一宗個案的假兒子,聲稱在鄰州駕車撞傷人,需要請律師保釋,母親聽到兒子仿似真實的求救聲音,急忙就付款了。本港最近也有數碼詐騙案例,一位朋友在通訊軟件中聲稱身在國內,需要緊急轉帳,借錢一天,明天歸還。但原來這位朋友的通訊軟件帳戶早前靜悄悄地被駭進了,帳戶內友儕們名單的通訊內容全被仔細閱讀及研究,然後騙徒趁這位朋友離港,便逐一向她的朋友借錢。
見到這些事例,我認識的一位家長說,她和家人做了協議,如收到家庭成員的求助電話或數碼訊息,對方必須答對家人約定的問題,這令我想起特務的暗號。其實未必有需要制定對話密碼,但家庭成員之間一起就這類問題作出討論,商討對策,也是好的。一來讓孩子知道科技的黑暗面,二來讓家中的老人家如祖父母有所警惕,有提防詐騙的作用。若多些家庭能和家人一起認識新科技的陷阱,並分享所知騙徒的行騙手法,這些詐騙案件的增長速度或許有機會減慢。現時騙徒只要有你一張相片,就可以用深偽技術把自己變成你,做非法行為。青年人最喜歡自拍,除了照片,亦把不少個人資料放到社交媒體上。最近本港有大學生把女同學社交媒體上的照片用人工智能製成裸照,可見不用專業技能也能作假。家長需要指導孩子注意自己的數碼足跡,保障私隱,並建議孩子與公眾聊天機械人對話時,避免透露重要的個人資料,因為數據很容易洩漏,潛伏隱患。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