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政府近年積極推動STEAM教育,發展局聯同教育局、建造業議會、政府工務部門、大專院校等機構推出「STEAM UP 想建理」計劃,為學校提供教案教材與教師培訓等豐富資源,將建築工程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帶入課室。循道學校作為夥伴學校,率先於小六推行試教,學生透過「動手做、動腦想」,學習力學等STEAM知識,並認識建築工程與日常生活的聯繫。
九大STEAM主題教材供中小學於課堂使用

計劃根據教育局對中小學STEAM教育的指引,設計出一套以建造業為主題、涵蓋九大STEAM主題的教學材料,包括:樓宇建築、橋樑工程、機電工程、城市設計、地下世界、園景空間、道路設計與勘探測量、公屋設計以及復古開新。這個為期30個月的項目會與學校緊密合作,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之餘,也會舉辦工作坊、實地考察以及專家分享會,以貼近日常的實際例子,讓學生深入瞭解建造業和當中的STEAM知識。計劃預期會在2025年第一季內正式推出第一套教材及網上支援平台,希望惠及更多全港中小學。
」即將於明年第一季正式開幕-1024x576.png)
與此同時,計劃亦與香港基督教青年會(YMCA)合作開辦「STEAM學習資源中心」( STEAM HUB),為學校及公眾提供多元學習資源,例如STEAM圖書館、主題展覽及工作坊等,透過實體互動體驗,讓學生與市民深入探索STEAM與建造業之間的應用與聯繫。
循道學校率先於小六試行 冀提升學生對工程的興趣

作為「STEAM UP想建理」計劃的夥伴學校之一,循道學校的陳淑英校長認為參與計劃對學生大有裨益:「STEAM不是單一課程,而是一種學習元素。由於25/26學年小學將會推行科學獨立成科,當中的『工程與社會』範疇對師生來說較為陌生,參與計劃正好能夠將工程以有趣、貼近生活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工程,擴闊他們的眼界之餘,也可以引發他們對建築工程的興趣。」陳校長補充,學校未來計劃由小四起推行課程,讓學生透過三年的持續學習與實踐,掌握一定的工程知識。
課程發展主任尚進老師表示,計劃對師生同樣具啟發性。他指出,一般的STEAM課程大多聚焦在科學或數學的知識,鮮有接觸工程相關的內容。通過參與計劃,學生能夠以貼近生活的方式認識工程:「我們發現,日常生活中其實蘊藏着不少工程原理,例如學生走進課室、返回座位的過程,已涉及『動線』的設計概念。」此外,計劃亦以瑜伽和各類動手做實驗,融入PDIR學習模式(界定問題和規劃Plan、建立模型和測試Do、改良設計Improve、表達與反思 Reflect),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工程思維。
學生用瑜伽學習力學概念 課堂反應熱烈



在試行課堂中,老師透過一系列瑜伽動作,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力學」的概念。活動包括樹式、拱橋、雙人手掌互推等練習,讓學生認識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建築物的重心、穩定性及承重效果。例如,在手掌互推練習中,老師安排第三位同學施加外力,讓學生比較有與沒有外力干預時對穩定性的影響。當日課堂更邀請專業瑜伽老師協助指導,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下體驗和學習工程原理。

當學生透過瑜伽動作初步理解力學概念後,老師於第二節課堂帶領他們進行橋樑承重實驗。學生首先利用A4紙及兩個圓柱體製作橋樑,並測試其是否能承受三枚硬幣的重量。當橋樑出現倒塌或無法承重的情況時,老師再提供額外材料,包括A4紙及硬卡紙,讓學生嘗試於橋樑中央加入不同形狀的支撐結構(如三角形、正方形及長方形),探索哪種形狀最有助提升穩定性與承重能力。其後,老師進一步提高挑戰難度,派發一桶波子,讓學生測試其改良後的橋樑能否經得起更大重量,從中深化對力學原理及結構設計的理解。


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十分熱烈,通過不斷調整和嘗試,成功製作出堅固的橋樑。當中更有學生設計出非常穩固的橋樑,不僅能夠承受三枚硬幣的重量,甚至成功支撐起堆疊在上面的所有文具。這些成果不僅展現了學生們的工程思維,也讓他們對力學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並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和向更高難度挑戰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