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看《未來戰士》長大的一代,內心對人工智能有戒心、有保留,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既然人工智能是現在更是未來已是不爭之事實,盲目逃避也不是辦法。早前請AI專家上門,教公司同事把不同的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到工作上,之後自己亦一直在練習。過程中無法不驚歎AI的高智能、高效率,同時不斷思考檢視、約束自己,盡量希望能有限度使用,不過分倚賴,生怕科技太方便,一不為意就打開惰性的潘朵拉盒子。
人工智能多才多藝,日常最能為我分擔的是收集資料及查證工作。想起求學時期動不動要往圖書館查參考書,甚至因為熱門典籍常常被同學捷足先登借走而心生徬徨,很難不珍惜海量資訊唾手可得的幸福。其次我是個文字人,繪圖設計等停留在「火柴人」水平,現在能以文字指示AI畫圖,頓覺鬆毛鬆翼。隨後還可以拿一張硬照,請AI把它變成短片,圖中各自分頭站着的人,馬上勾肩搭背、互相擁抱,神奇得來令人深感危險——從前說的「有圖有真相」完全被推翻!
當代家長無不擔心孩子將來的前途,眼看太多工作將會被AI取代,醫生律師也不再是王道。那天跟朋友討論到底有甚麼工作是AI未能替代人類的,答案有中醫、護理員、按摩推拿等。樂觀的我則傾向相信人類不想被AI取代,必須更重視、更顯露人類的特質——人性。李月蓮教授在今期的「Listen」中提到,要把人工智能當作思考的助手,而不是替自己做決定的工具,但願大家都能做到!那麼,AI的存在就不是叫我們更懶惰、更愚蠢,而是解放人類的完整能力。
圖片來源:Free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