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階段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家庭經歷、身分探索及成長際遇等多重因素均可引發情緒困擾。以下為學童心理健康「紅旗」的六大範疇,供父母及師長參考: 一、行為異常:跟平日判若兩人,如不瞅不睬、逃避或過分衝動、放棄原有興趣、拔頭髮、鎅手等。二、學習能力改變:功課馬虎、欠交、成績下滑、無心上課、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或頻繁遲到。三、習慣改變:失眠或過度睡眠、暴食或厭食、體重明顯變化、作息混亂、忽略個人衛生及整潔;衣著外表改變,如熱天穿長袖衣服(或藉此遮掩鎅手傷痕)。

四、情緒:抑鬱、焦慮、暴躁、易哭、自責、情緒大起大落,經常說「我沒用」、「活着很累」、「沒人關心我」,甚至提到傷害自己的念頭。五、人際關係:隱蔽、孤立(拒絕參與家庭或團體活動),與朋友、家人關係突然惡化;抱怨被排擠、轉換朋友圈、沉迷網絡或伴隨網絡欺凌;在社交媒體發佈厭世、絕望或令人費解的圖文或歌詞。六、身體不適:經常不適並要求告假,如感冒未清、頭痛、胃痛、腹瀉、暈眩、疲倦等。

幼童的語言能力有限,較常以行為或發展退化、身體不適或發脾氣來表達內在的痛苦,例如再次尿床或用回幼稚的詞語交談;異常黐身,連父母進入洗手間也哭鬧不停;拒絕自己吃飯、穿衣等,需要仔細地察言觀色,解讀行為背後的密碼。青少年雖然較能表達,但因為羞於啟齒,或未遇上合適的對象,一般不會主動求助。遇上懶散、態度頑劣的壞孩子,我們不要在未瞭解清楚前責怪、懲罰、說教或作出建議,要提醒自己以愛、耐心和理性來回應,找機會讓孩子打開心扉,尋求專業治療。及早識別這些求助訊號,作出適切的支援,挽救年輕的生命。互勉!

林永和醫生 │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