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回到大學課堂問學生:「你們最常用的媒體或應用程式是甚麼?」答案跟去年的比較,除了Instagram、WhatsApp、WeChat、TikTok、YouTube等之外,今年的大熱選擇自然是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再問他們:「使用人工智能做甚麼?」他們答:「所有事情。」他們也不諱言找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協助做功課。人工智能時代開展了,人工智能已經滲入學習、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學生們頻繁地使用它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作為老師,卻不得不提醒他們,過度使用和依賴人工智能對他們並無益處。
最近微軟與卡內基美隆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會令使用者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減少及問題解決能力下降。另一項研究更指出,使用人工智能執行與記憶相關的任務,可能會導致個人記憶能力下降。其實這些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將任務自動化交給人工智能,會剝奪自己練習這些技能的機會,削弱支持這些技能的腦部組織,就像不走路和不運動就會患上肌少症。
人工智能的答案往往看起來是快速而完美,若果學生透過獲取資訊而不是透過認知努力獲取知識,他們很容易忽略批判性地分析所得內容的意義、影響、倫理和準確性,於是在不知不覺間放棄了獨立思考,讓人工智能告訴他們該做甚麼和該相信甚麼。故此,老師和家長在鼓勵孩子勤加學習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時候,必須同步培育他們的人工智能素養。建議他們面對任務時,先嘗試自行訂定解決方案,才諮詢人工智能的意見。把人工智能當作思考的助手,非替自己做決定的工具。更要運用批判思維,主動質詢和查核答案。協助下一代鍛鍊批判思維很重要,否則他們很快就會輸給人工智能了。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