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欣賞一些真正善良、體貼、細心的舉措及/或行為。為善,絕對值得多想一點、多做一點。像舊時行醫主要目標是治病,現在有不少好醫生,會致力提升療程的舒適度,以及因應病人的限制及需要,制定合適的復康方案,在幫助病人重拾健康的同時,更關顧到當事人及照顧者的感受。文明社會重視共融,從前的「傷殘人士專用」漸漸被「通用設計」取代,也是人類趨向更加善良、體貼、細心的顯現。

根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第二條,「通用設計」是指盡最大可能讓所有人使用、無需作出調整或特別設計的產品、環境、方案和服務設計,換句話說,就是照顧到所有社群需要,無需再為個別群體特別設計或作出調整,盡可能讓不同能力、年齡、性別、身體狀況或活動能力的使用者,均可暢通無阻地使用的設施。

在城市規劃及公共建設中融合通用設計概念,不論是健全人士或是殘疾人士,皆以相同的方式平等地使用同一公共資源,除了實際的便利外,更可以達成去污名化、傷健共融的目標。在都市中常見的「通用設計」設施包括:方便輪椅使用者、行動不便者、推嬰兒車人士,以至一般路人都能使用的斜道設計;不用手動的自動滑門;空間寬敞並設有點字按鈕及聲訊提示的升降機等。只要多花一點心思,就能夠為別人在日常生活中增添多少方便!在與孩子討論生涯規劃時,不妨把「能夠幫助人」納入考慮之列,不但能開拓他們的眼界,培養優秀的品格,更有助他們尋找開啟美滿人生的鑰匙——助人為快樂之本!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