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今年十二歲,在Band One中學讀中一。他從小沒有機會打遊戲機,媽媽對他說打機很容易上癮,很容易失控,亦浪費時間。媽媽自從小學開始一路如此訓示他,小德亦接受了父母的教訓及標準,知道小學讀書很重要,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班呈分試的階段,父母認為「一世人最重要是入到好的中學」,所以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把書讀好,考好呈分試,然後進入Band One學校,才有前途。所以他在小學期間對打機真是「滴酒不沾」,無論同學怎樣向他解釋打機的樂趣,叫他不要聽父母的話,還是恥笑他:「你是不是傻了,怎會不打機?這麼好玩的事情也不做!」他還是依舊乖乖聽父母的話,心想入了Band One中學後,父母便會容許他打機。

升上中一後,小德終於開始接觸打機。他發覺自己跟同學打機的能力差距很遠,亦發現很多打機的樂趣,好像不受控地走入了一個迷離又刺激的感官世界。小德內心感到憤怒,覺得好像被爸媽欺騙了六年,竟然浪費了這麼多時間沒有打機!他覺得現在要玩返夠本,因此放學後不停打機,媽媽叫他停的時候他便說:「你不是說讓我中學可以打機嗎?我已經達成你的願望,為甚麼現在不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這麼好玩的遊戲,你在我生命中剝削了它六年,我以後都不會再聽你的說話了!」最後父母因為禁止他在家中瘋狂打機,罰他並拔走他電腦的電線,引致小德情緒失控,走出露台說要跳樓自殺,最終要送去醫院急症室作心理評估。小德由完全不打機的真空世界,走到極度沉迷打機的另外一個極端!

小德被斷症有遊戲障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他對遊戲的節制力明顯缺損,遊戲已成為他生活中最優先的部分,超越了其他日常生活及興趣,甚至拒絕回校上課只為繼續打機,嚴重程度已導致個人、學習、家庭及社交各方面都有明顯的缺失,並在這些情況下持續至少十二個月。遊戲障礙亦會引致其他共患病,例如多種身體及精神上的問題,包括影響視力及睡眠,引致手關節發炎、頸部關節退化、痴肥、腦癇症、情緒抑鬱或暴躁等。這些問題造成小德曠課、削弱社交能力及家庭關係疏離等問題,甚至花費大量金錢購買遊戲及相關產品。評估之後,我們需要明白學童的成癮原因。

上網成癮的形成,關乎到網絡的特質,很多能增加各種個人刺激感的資訊可以任意取用,例如網上賭博、觀看色情網站及購物等。另外,打機的快感可以令腦部回饋系統產生大量多巴胺,這些刺激令人欲罷不能。心理因素則包括缺乏其他個人興趣及目標、渴望得到朋輩認同,及逃避現實壓力等。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社交焦慮及抑鬱等學童有其高危因素。治療方面要採用個案分析,瞭解各種因素,並利用動機式面談理解學童的改變動機。父母或學童要列清楚每日的起居生活時間表,才可以準確地瞭解每天打機的時數有否影響睡眠、進食,或其他學習及興趣的安排,要讓學童明白自己現實的情況,再協議如何減少打機的時間,並令他明白多元化的生活模式及培養興趣的重要性,達至循序漸進地改變,這些都有賴醫療人員、家庭和學校團隊相互合作。如有需要,亦可針對焦慮及抑鬱的情緒用藥物治療。我們跟小德詳談後,他最終同意每天減少一小時打機,用三十分鐘來跟父母一起吃晚飯及早半小時入睡。希望小德可以勇於行出他的第一步。

陳國齡醫生 │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兼職),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二零一九至二零二二年),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於專欄中分享她的專業知識,透過不同個案加深大家對兒童精神健康的瞭解。育有兩名子女,亦為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具有家校合作的親身經驗。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