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市場經濟之下,學會如何理財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一種現實的生活學習。一些已發展國家普遍注重下一代的經濟教育,甚至在幼稚園已為學童安排理財課程,灌輸理財觀念,培養他們的理財能力。

筆者認為兒童理財有兩個學習重點,一是透過給予孩子零用錢自行消費,從中可教導孩子分辨生活中甚麼是需要和想要,同時讓他瞭解價值與價格的分別。二是學會消費時,教孩子先衡量物件對自己的價值,然後才比較價格,這兩點都是一生學不完的功課。

另一方面,孩子由八、九歲開始,父母可以逐步透露家庭經濟情況,目的是讓他從理解家庭的金錢流向開始,漸漸讓他一起承擔為節省家庭開支而「慳家」的責任,這將有助他們建立個人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也是最貼身的理財預算現實版。

以下是父母向孩子披露家庭經濟狀況的三個步驟:

一、孩子應該要「知」── 瞭解家中的開支

家長不用鉅細無遺地向孩子全面披露家庭財務狀況,例如銀行存款等,但不妨可讓他們先行瞭解家庭在居住上的基本開支項目及金額,例如租金、電費、水費、雜費及上網費等,讓他們看看每月的水費或電費單,令孩子明白家庭每月的開支有多大,就會聯想到父母在外工作賺錢的辛勞。

二、孩子應該要「學」── 體恤父母,慳家節流

家長讓孩子瞭解家庭的財務狀況,能加強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其中一員,從而將父母的金錢當成自己的金錢來看待,令他們更主動節省不必要的開支,並更體恤家中的經濟條件,敬愛雙親。當孩子慢慢長大時,不妨適當地讓孩子參與制定家庭的開支預算,讓他們一起承擔為家庭開支努力的責任。

三、孩子應該要「做」── 一家記帳及延伸個人消費

父母可在家中貼上簡單的記帳表,鼓勵孩子一起記錄家庭各項開支及做預算。透過動手記帳,令孩子更具體明白爸媽每個月為家庭付出了多少。同時,當孩子切實地看到家中的各項花費時,會更理解家庭收支的輕重緩急,強化量入為出及理性消費的概念。當父母分享家庭經濟的收支後,就要讓孩子學習將自己的零用錢開支都作紀錄,將「慳家」的生活觀念漸漸延伸到個人生活,出外時懂得樸檢,平衡收支預算。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