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現今在中小學及成人社會十分普遍,我曾遇過很多在中小學被欺凌的孩子個案,以中學生尤為嚴重。小學生較聽從權威,老師較容易介入及處理欺凌事件,但是中學生很多時會聯同朋輩,在不犯任何校規下去欺凌,令被欺凌者一整個學年也苦不堪言。我知道很多欺凌者本身也有情緒及家庭問題,希望學校和社會不要只重視成績而忽略了個性的培育。
善良、樂觀和有同理心的孩子,較少機會欺凌別人。當孩子整天不停讀書,課外活動也只為比賽和名次,在競爭和壓力巨大的環境下成長,對情緒健康和個性發展都會有不良影響。父母亦不要示範用惡罵甚至體罰來嚇驚孩子令到他們聽話,欺凌者往往就是用這個方法叫人聽自己話。我從來不相信責罵可以改變人的內心,更加不能改善同理心。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應減少惡罵,因為體罰和惡罵都容易向孩子傳達拒絕的訊息,令他們覺得自己很差,自我形象差同樣會提高成為欺凌者或被欺凌的機會。
此外,沒有朋友的孩子最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多參與群體活動,發展社交技巧,學習和別人合作,並向他們灌輸善良比成功、合作比競爭更加重要的價值觀。父母老師讚賞孩子時,其實是間接灌輸價值觀。當父母的讚賞着重成績、名次和贏輸,即灌輸了「成功很重要」的價值觀。不是說不應讚賞孩子的成就,但父母更需要讚賞其他更重要的價值觀,例如幫助別人、分享、原諒、與人合作、接受別人意見和欣賞別人等。我總喜歡讚那些別人比賽得獎,他會大力拍掌或稱讚別人的孩子:「我佩服你這麼有體育精神,懂得替對手贏了高興,又懂得欣賞別人,勁!」家庭和學校充滿愛和讚賞,欺凌事件亦會減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需經歷被欺凌!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