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家大細去泳灘玩,當然是個非常好的親子活動。不過去泳灘玩樂時,家長及小朋友都要注意安全,因為泳灘可以遇到的危機,可能比我們想像中多!

香港泳灘常見的有毒海洋生物

黃巴士近日訪問了港九拯溺員工會的副主席及發言人胡啟榮先生,得知原來救生員日常當值時在本地泳灘經常發現有毒海洋生物,包括俗稱「白炸」的水母、海膽、石頭魚,還有一些家長未必認識也未曾見過的海洋生物,例如海毛蟲、坑鯰,甚至水蛇,原來都有機會在泳灘遇到。胡啟榮先生早前接受另一份報章訪問時亦曾經提到,就連俗稱「五爪金龍」的水巨蜥都見過!原來香港水域如此千奇百怪同時危機四伏!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處的「香港危險海洋生物」手冊,水母、海膽、海毛蟲、坑鯰、水蛇等等,都屬於香港海域會出現的危險海洋生物。原來這些海洋生物不單會於潛水、徒手潛水或浮潛時遇見,有時牠們會因潮退等原因出現在各大泳灘,泳客不清楚這些危險海洋生物的習性和特徵,分分鐘會因誤觸而受傷。

水母

俗稱「白炸」,在香港泳灘很常見,訪問當日胡啟榮先生就在黃金泳灘發現一群水母。水母觸鬚上的刺絲細胞含有毒素,被毒觸鬚刺中,輕者皮膚會紅腫及痕癢,嚴重者可令人休克及肌肉痙攣,甚至死亡。獅鬃水母的有毒觸鬚可伸展至幾呎長,泳客需要特別小心。

海膽
海膽身體表面的刺及管足均佈滿毒腺,被海膽刺傷時傷口會紅腫、麻痺及劇痛。早前大埔龍尾人工泳灘就曾有大量海膽因潮退沖上岸,令到不少市民刺傷,需要現場救生員協助處理傷口。根據康文署的記錄,6月份就24至27日期間,短短幾天就合共接到多達90宗市民於泳灘被海膽及水母刺傷的個案,幸好所有個案均屬輕傷。

海毛蟲

海毛蟲腿上的微細硬毛佈滿毒腺,如被刺傷會令皮膚感到如火燒的灼熱感,會痕癢、紅腫及起膿。海毛蟲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多半是泳客不慎誤觸誤踏導致受傷。四月份泳灘剛解封時,屯門黃金泳灘就曾出現海毛蟲。

海蛇

漁農自然護理處的「香港危險海洋生物」手冊指大部分海蛇都能放出毒液,泳客應避免觸摸。如遭海蛇咬傷,應立即到醫院求診,切勿試圖用口吸出毒液。四月初在深水灣泳灘就曾出現一條約1米長的水蛇,胡啟榮先生指該條水蛇品種為「水律」,沒有毒性,但不排除有攻擊性,故建議泳客見到海蛇切勿接近,應立即通知救生員處理。

坑鯰

大部分魚類都有尖刺,尤其是在鰓蓋、魚鱗、鮨及尾部通常都帶有尖刺。有些魚的刺與毒腺相連,坑鯰就是其中一種。根據港九拯溺員工會指,坑鯰魚中文學名為線紋鰻鯰,屬鰻鯰科,最大體長為32cm,肉食性,主要棲息在沙泥質海床。坑鯰是香港常見的有毒魚種之一,其毒處在於魚的背鰭和鰓側的胸鰭,各鰭前都有一支尖刺,鋒利且含毒性,香港曾有致命個案。坑鯰幼魚極具群體生活的習性,常形成球狀,稱之為「鯰球」,受驚時會形成「鯰球」狀以作保護。工會就在7月19日在屯門黃金泳灘發現一群為數逾百條,體長約5厘米的年幼坑鯰,工會指坑鯰是沙灘泳客於潮退時經常踩到被刺傷的元兇之一,被刺中部份會產生劇痛,痛楚會擴散,應即時找救生員協助處理傷口。

救生員工作不止拯溺

胡啟榮先生表示,其實救生員日常工作不止拯溺,像泳客如果誤觸有毒海洋生物受傷,救生員都需要第一時間為他們初步處理傷口。如被坑鯰或老虎魚之類刺中會感到劇痛,救生員一般會用熱水為泳客浸洗傷口,以減輕疼痛及緩解毒性。然後會用鉗除去傷口上的刺,並消毒傷口以防感染。除急救外,救生員同時需要時刻留意海面及沙灘安全,更要觀天察色,如有危險當要第一時間用廣播通知泳客上水。

泳客需留意泳灘有沒有救生員當值

由於現時康文署轄下公眾游泳池只作局部開放,兒童游泳池尚未重開,小朋友想玩水一般都會選擇去沙灘。然而其實本地39個泳灘之中,現時僅得18個於7月17日起正常提供救生員服務,另有21個泳灘現時並無正常救生員服務,只有少量救生員留守作有限度拯溺服務。例如港島區12個公眾泳灘就僅得5個有提供救生員服務。港九拯溺員工會時常在Facebook呼籲市民務必使用有救生員當值的泳灘游水,近月在西貢鹹田灣、港島的龜背灣泳灘等地就先後出現市民遇溺事件。兩個泳灘其實均無正常救生員服務,但市民照樣前往玩水,其中西貢鹹田灣遇溺事件就造成一死一失蹤。港九拯溺員工會想提醒市民前往泳灘玩樂時務必注意水上及沙灘安全,要選擇使用有救生員當值的泳灘,避免接觸有毒海洋生物, 一家大細玩得醒目又安全。

2021年7月17日起提供救生員服務的刊憲泳灘包括 :

香港島:深水灣泳灘、大浪灣泳灘、淺水灣泳灘、赤柱正灘泳灘、石澳泳灘

新界:洪聖爺灣泳灘、貝澳泳灘、銀礦灣泳灘、長洲東灣泳灘、麗都灣泳灘、更生灣泳灘、馬灣東灣泳灘、清水灣第二灣泳灘、銀線灣泳灘、廈門灣泳灘、蝴蝶灣泳灘、黃金泳灘、大埔龍尾泳灘

資料參考:康文署、漁農自然護理處、港九拯溺員工會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