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若想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父母該怎麼做呢?

為人父母者自然寄望孩子在學業能力更上一層樓,遺憾的是除了對學業上有所期望,父母們卻忽略了孩子生活上其他方面的成長要求。曾經遇上一對母子耳熟能詳的對話,母親氣急敗壞說:「哎呀!我又忘了將家課冊放在你的書包了。你先回校,我立刻回家取,一會兒拿到學校給你。」孩子表露出不悅的表情:「上次你也是這樣連累我,這次同學又會笑我忘記帶東西,老師又會處罰我了……」究竟這是誰的責任?誰之過呢?以上個案可見,孩子不負責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陋習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母親亦需負上一定責任。

人是群體動物,在群體中,每個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時要履行在群體內附帶的義務和責任,例如在家裏,孩子有協助做家務的責任,所以不需要跟孩子講酬勞;在學校裏,學生有準時上學及完成家課的責任,同樣當測考獲得好成績時,也毋需在物質上獎勵太多,只需口頭讚賞,已可增強孩子做事的自信心。家長可與孩子一同找出自我成功之處,讓孩子內化勝任感。

責任感是一個人能夠認知和認同自己的責任,並付諸實行的動力和決心。概括而言,責任感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認知和認同的層面,二是實踐層面。在一開始的母子對話中,孩子不認知和認同收拾書包是自己的責任,便是欠缺責任感。即使孩子已認知和認同收拾書包是自己的責任,但因為某些原因(如只顧玩手機看電視)而未能履行己任時,也是欠缺責任感。

有責任感的孩子能夠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支持,也會竭力去完成自己該負的責任,即使未能完成,亦盡量不希望影響他人。這類孩子會顧及他人需要,不推卸責任,容易與人相處,自然容易為不同群體所接納,獲得別人信任、認同和支持,並能夠委以重任。

一個懂得負責任的孩子,確實可以減少父母的擔心和憂慮,亦能提升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例如學習烹煮美味佳餚,透過親手做事令生活更有樂趣,同時可培養家庭歸屬感,這才能令孩子真正成長。試想想,孩子犯錯卻不會承擔責任,處處由父母善後,長大後事事失責,結果只會變成「學業高分生活卻低能」的下一代,相信父母並不樂見。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