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回看自己的人生,令你覺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甚麼?鄭凱恩Angel踏入30歲前從五光十色的公關工作裸辭,花了十年時間只為實現一個目標:在緬甸金三角地區的小鎮景棟建一所音樂學校,讓當地的基層兒童學習音樂,助他們發展一技之長,在這個毒品大染缸中過有尊嚴和有夢想的生活。
到緬甸義教尋找人生意義

2009年,Angel跟隨教會的宣教牧師到緬甸作短宣,去到人口約20萬的小鎮景棟做義工,侍奉孤兒院的孩子和當地村民。隨後她每年都會到當地作短宣,「看着孤兒院的孩子成長,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每去一次,便會聽多一點他們的故事,令我很想持續回來做義工。」然而每次短宣後回到她工作的公關公司,彷彿踏進另一個平行時空,不單每天忙到抖不過氣,還要面對揮金如土、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客戶,這種落差令她重新檢視人生,驅使她毅然在2014年尾裸辭,決定隻身前往景棟的孤兒院義教英文和音樂。
「我有這個想法,其中一個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我父母一向很有愛心,我們家住公屋,家庭收入微薄,但他們每月都會捐款到不同的慈善機構;哪個地方發生天災人禍,爸爸二話不說便會捐款幫助。媽媽亦常說,人要將心比己,自己遇到困難時都會希望有人伸出援手。他們寧可自己生活過得更簡單一點,都會盡力捐獻幫助有需要的人,錢財對他們來說只是身外物,這點對我影響很深。」不過,對於要長時間離家到景棟生活,這個決定對Angel一家都不容易。家人既擔心她一個人到緬甸有危險,亦因為她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擔心經濟受到影響。「我跟父母解釋這是天父的安排,又讓緬甸的宣教牧師跟他們詳談,他們最終同意我去。」
誰人都可發光

Angel辭職後整整一年居於景棟,除了在孤兒院義教,當地村民的婚禮、喪禮、長者服務、大學活動或到其他村落侍奉,她全部都做過,短短時日已經融入當地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孤兒院的孩子們都喜歡叫她Sayama Angel,Sayama是老師的意思。景棟靠近金三角地區,運毒和洗黑錢等不法活動猖獗。Angel短宣的時候已聽過毒犯利用學生運毒,將毒品放入小朋友的書包,由他們帶回家給父母。她想幫助當地孩子脫離靠運毒賺錢養家的生活,決定讓孤兒院所有孩子都學習樂器,希望能給他們一個可持續的學習目標和一技之長。2015年Angel着手為孤兒院的孩子籌辦音樂課,一位來自仰光的小提琴老師知道後自薦前來景棟加盟她的義教行動。由於沒有錢購買大量樂器,她想到以開放的音樂班形式招收外來學生到孤兒院上課,只要自攜樂器,並願意把樂器留低晚上讓孤兒院的孩子使用,便可以免費上堂學音樂。

那年緬甸發生水災,為了籌款支持當地災民渡過難關,學生組成一隊臨時的管弦樂團,舉辦一場音樂會為災民籌款。這班學生只學了六個月樂器,便身負重任現場表演十首古典音樂,不單令到當地初次接觸管弦樂團的村民大感震撼,第一首奏起的《Canon in D》,令Angel感動落淚,而這場音樂會亦燃起了孩子們的音樂夢,希望有朝一日成為音樂老師。孤兒院一個孩子更對Angel說:「我們雖然窮,難道我們就不可以有夢想嗎?」一言驚醒,雖然生活條件強差人意,但所有人都應該有發夢的權利,令她下定決心想為孩子們籌辦一所音樂學校,這就是她的建校計劃Build A Music School(B.A.M.S.)的開始。
神讓我做到非我本行的三件事

或許在不少人眼中,在緬甸鄉郊開一所音樂學校所花費的錢,對比香港的樓價只是小巫見大巫,Angel卻發現在景棟市中心買地想開一間小小的音樂中心,原來要100萬美元。「景棟洗黑錢情況嚴重,市中心樓價貴到難以想像,我們一直苦尋校址不果。直至有一次我從孤兒院瞥見附近山上有片土地,既沒有佛寺,也沒人住,問過政府機關說那片土地可以買賣,而且只是幾千元港幣,我沒多想便買了下來。」Angel笑言這個決定太天真,這片地又平又靚的原因,是因為它只有一條很窄的電單車路通行,山上沒有人住,更遑論水電供應。「我們唯有跟村民一起合力把路拓闊,並將道路打通到其他兩條就近的村落,方便居民往來,不過開了路還要煩惱如何找水源和供電。」可能是吸引力法則所致,Angel遇上志同道合的香港MLKK建築師和iCare工程師挺身支持她的計劃,跟隨她每月飛到緬甸進行開墾、勘察、資料搜集和度尺,順利開始建校的工程。

2018年昂山素姬政府上台,建校的土地需要按照新的審批程序重頭申請許可,Angel一共要向五個部門申請共20份批文方可建校,最終因為沒交「飲茶錢」差點令所有努力付諸流水,幸而最終靠人脈化解危機。2019年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學校的基建已完成得七七八八,本已訂好於2020年啟用。可惜好景不常,2020遇上新冠疫情大流行,Angel和建校團隊沒法入境緬甸,餘下的工程因此被打住。其時學校尚餘的少量工程,例如安裝門和窗,又因地震和水災等令運送建材的途徑封閉。經歷如此種種,校舍沒法如期啟用,Angel只能等待和觀望。

「一路以來我都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決定,因為我相信這既然是神的安排,祂一定會令它實現。我既不是音樂人,又不是老師,更不是建築師,但衪讓我來到這裏建一所音樂學校,匪夷所思地做到這三件事,令我相信自己有當行的路。」未啟用的學校奇蹟地在新冠疫情及緬甸內戰期間,幫助了一班孩子。「景棟孤兒院的孤兒並非全部無父無母,他們的父母可能在偏遠的鄉下、可能因為犯毒坐監,還有內戰時為免被抓去當童兵而逃走出來的孩子。疫情及內戰期間,有部分孩子跑到山上的校舍躲避,很感恩新校舍成為了保護孩子的容身之所。」目前Angel租用一空間,僱用自家訓練的音樂老師,維持音樂教學,已超過200名學生。音樂學校亦鐵定於明年年初啟用,預計設施會分階段投入服務,最多可容納約200名學生。學校有七位音樂老師,部分正是從前在孤兒院跟Angel學音樂的學生。校舍同時會用作社區中心,於周末舉辦市集和表演,幫助景棟建立生態旅遊,外國人到金三角或泰北旅遊時,可以順道遊覽景棟,冀為當地居民帶來收入。
人生只得一次為自己瘋狂

Angel認為學音樂最大的好處是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孤兒院的孩子們大多很自卑,因為沒有家人在身邊,沒錢又沒資源,讀書成績平平,在校內經常被看低,令他們自信心很低。直至他們學了音樂,組成了一隊當地未曾有過的管弦樂團,甚至有機會在緬甸與泰國的外交會議上獻奏,從此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Angel亦見證音樂改變孩子的人生。「有一個在孤兒院長大的女孩,她的爸爸本來是農夫,受毒品影響打死了她的媽媽,她因此被送到孤兒院生活。起初她完全不說話,直至學了小提琴後,可能音樂紓解了她的鬱結,她開始願意交談,我們才知道她是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另一件音樂帶來的改變是,從前孤兒院的男孩子每次一言不合便會動粗,自從強制所有人都學音樂後,男孩子間的拳頭交消失了,連牧師都覺得神奇。」


Angel回顧過去十年,在緬甸住的一年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間。「我覺得自己做對了,慶幸當初不計較付出去成就這件事,建立了我的自信、自我認同和肯定自己的價值,也很開心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人,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夥伴。萬事起頭唯有第一步最難,趁後生限制少,做一件任性和瘋狂但足以滋養自己一生的事,不要後悔。」

Angel在緬甸創建音樂學校的事蹟,遠播至烏干達。當地一間孤兒院聯絡她,表示希望複製B.A.M.S.於景棟音樂學校的運作模式,讓孤兒院的孩子學音樂,並建立一所音樂學校。Angel初步資助了一小筆資金讓孤兒院購買少量樂器,並招募了義教老師開始教授音樂課,目前已有約30名學生。B.A.M.S.下一個目標是為烏干達這家孤兒院籌募300萬經費,在當地建立一所小型的音樂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