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猖獗,連中小學生都無法倖免!最近香港會計師公會有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的理財能力為「B-」級,反映學生普遍對基礎理財知識已有掌握,但較上次調查(2023年)的「B」級稍為降級。報告指,近一成學生表示曾因詐騙而有金錢損失,平均損失$1,100元,最高的損失個案更達一萬元。

近一成學生表示曾經歷詐騙

公會發表的《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2025》,在今年五月至六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超過2,000名小四至中三學生。受訪學生普遍對自身防騙能力評價甚高,在最高5分當中,平均分達4.1分,但近一成的受訪學生表示曾經歷詐騙導致金錢損失。這點反映出現今物欲當道及科技發達,人的品格卻相對變得越來越不可信,連小學生也很容易受「着數」及「快錢」等金錢誘惑蒙蔽。

用生活例子引導孩子思考

雖然小學已經開始有理財課程,但始終流於知識層面培養正直行為和正面的生活習慣,不能只靠學校老師,最重要仍然是父母在家庭中正向的教導。本人認為父母自身的言行品格才是最重要,因為這並非書本知識可以學習那麼簡單。父母們自己先好好學習懂得如何帶領孩子在成長路上,一方面堅持正直做人,另一方面經常提醒孩子加強警覺心,正確認識債務觀念。

父母可以透過日常成年人的生活例子,例如政府貸款或樓房按揭,讓孩子明白有借有還的概念,借貸很多時不是免費的,而是要支付額外的利息費用。父母應時刻提醒孩子「錢跟自己走」,要好好保管自己的錢,不要將它隨意借予別人使用,借錢只是不得已的情況下的非常手段。同時多監察和瞭解孩子如何使用自己的零用錢,也可不時透過社交媒體報導社會出現的詐騙事件引導孩子作批判性思考和明辨道理,儲備好足夠的智慧進入金錢花花世界。

長遠來說,面對日新月異的數碼科技,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加強合作,為孩子建立更全面的理財思維及防騙意識,以應對數碼經濟時代的挑戰。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