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信與家謙兩兄弟關係疏離,也沒共同興趣。家信自幼聰穎好學,文武雙全,但較驕傲和自我中心,父母亦擔心他因太注重得失而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家謙的學業成績雖不及哥哥,但畫畫和寫作甚有潛質,較為被動、沉默,亦會妄自菲薄。父母對孩子雖較為「放手」,但也留意到兩兄弟的對比越來越大,開始擔心。這對父母有一個很好的習慣,便是晚飯後散步,期間互訴心事或商討家中大小事務。在「散步會議」中,父母反思自己的不足,各自提及以往在人前誇讚家信的一些處境,既忽略家謙,亦傷害了兄弟情,今後要避免偏心和不必要的比較。

父母開始研讀相關的教養資料,交流並付諸行動。對於家謙,父母嘗試引領他在自己有興趣或擅長的領域上找到樂趣和成就感,為他製造可表現自己的機會;藉着訂立可達成的小目標,讓他在達標後增強信心;遇上困難時給予協助和鼓勵,並在過程中找機會肯定他的努力和進步,從而讓他感受家人的温暖和支持。對於家信,父母會表揚他的努力與堅持,引導他體會成功背後的機遇和環境因素,並感謝身邊人在過程中的幫助;加強情緒支援和溝通,讓他面對困難時更能處理壓力,不會訂立過高的目標,並嘗試培養他的同理心,瞭解和接納別人的差異和不足,多關心別人,尤其是家謙。父母請教了社工朋友,學懂在稱讚時要更具體,例如:「家信解題時的專注力值得學習,家謙畫畫的選色搭配很有創意。」從而在家中建立互相欣賞而非競爭的環境。家信開始輔導弟弟的功課,家謙則協助哥哥改善繪畫技巧,兩兄弟更一起創作小說及接受羽毛球雙打訓練。數月過後,家信謙虛了,家謙則增強了自信,兄弟關係有所改善。感恩,兩兄弟可從各走極端轉變為互相補足,有賴父母的靈活變通與同心合力,值得我們學習。繼續努力啊!

林永和醫生 │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