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全球各地的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措手不及。不少學校都迅速採取網上教學模式,打造出傳統教育的新面貌。早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表刊物「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文章作者針對世界當前的處境和科技變革、教師的態度及學校課程發展軌跡等,設想了四個教育發展的可能性,包括:

#1 延伸學習(Schooling extended)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師生的參與度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與國際合作亦能帶動更個人化的學習。

#2 外判教育(Education outsourced)
當社會各界更多地參與本地教育,傳統的教學模式將逐步瓦解。同時,媒體科技能催生外判教育,打造更富彈性、自由及多元化的學習。

#3 學習樞紐(Schools as learning hubs)
多樣性學習及繁瑣的試驗將成為學校課程的常態,學校亦會與不同社群合作,改變固有角色並化身學習樞紐,促進公民參與及社會創新。

#4 隨時隨地學習(Learn-as-you-go)
學習可隨時隨地進行,不再區分正式與非正式學習。

專家指出,以上提出的看似是巨大變革,顛覆了我們對教育系統及正規學習的理解。但若仔細分析,這些方向在過往十年其實已有不同程度的開展。專題研習鼓勵學生探索有興趣的課題,並選取不同搜集資料的方法,小學生設計簡單問卷收集意見已不是新鮮事。至於學校與大專教育界、工商界、文化界及非政府組織機構合作,能讓社會知識潤澤新生一代。就是這種人文運作的機制,啟動了社會中莘莘學子關心社群發展的齒輪,牽引着關愛、諒解、溝通及承傳的循環。疫情將大量難題匯聚成一個「解難站」,這些不同方向的教育發展或能合力打造一個多元回應的平台,連結創新思維,幫助教師及學生練成一種收放自如的教導力和學習力,克服未來的挑戰。

鳴謝:資深教育工作者植洪麗婷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