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得早,未到小六,情緒和行為上已可見端倪。面對子女踏入青春期,其中一個家長要面對的難題是,該如何拿捏放手的尺度、管制和自由?過度放手驚變放任,執着控制又怕傷及親子關係,到底怎樣才可拿捏得宜?

為甚麼必須給予孩子自由?

給予適當的自由度對孩子有甚麼好處?適當的自由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和決策能力,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助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訓練解難能力。唯有放手令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和從錯誤中學習,他們才能夠理解行為後果,從中也能增強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當孩子有機會自主選擇和實踐時,更能激發其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也能藉此認識自我,瞭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然而在自由與管制的親子攻防戰中,家長怎樣能做到張弛有道?台灣親子作家尚瑞君在她的著作《剛剛好的自由:自律才能享受自由,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大人》中指出,孩子可以獲得的自由度與他的自律性成正比,孩子越明白自己應負的責任,便能享受越多的自由。孩子的表現影響家長放手的程度,相對而言,家長亦要肯放手,孩子才能有表現的機會。家長可先從小處放手,例如讓孩子挑選自己的衣服、安排自己的時間表、管理自己的零用錢等,讓孩子從實踐中明白自由是要賺回來的。

如何在孩子的情緒風暴中自處?

當孩子身處混沌青春期,在他們明白自由與自律的關係前,家長應先學會如何在孩子的情緒風暴中自處。尚瑞君提出了一些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方法,很值得家長借鏡。當孩子正值無名火起之際,家長應避免與他的火產生連結,待他冷靜後才送上關心和聆聽。孩子正值快速發育的杏仁核,會讓他喜愛挑釁與失去理性,因此家長要習慣對孩子所說的酸言惡語關上耳朵,間中失憶,要記住自己是大人,要幫孩子學習轉換情緒和處理事情,而不是讓自己也情緒失控,令親子關係弄得玉石俱焚。最重要是在孩子需要幫忙時才出手,其他則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與負責。

做個覺醒的父母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學習獨立、擁抱自由都是天性,唯有做個覺醒的父母,才能令子女在自由中綻放成長。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解釋何謂覺醒的父母,他提出了三點:一是理解,要知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二是指導,要知道時勢會改變,生活會進化,「對孩子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家長的角色理應是指導者和協商者,而不是命令者。三是解放,父母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孩子們自立的能力;也應同時解放,令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令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內容引用:尚瑞君《剛剛好的自由:自律才能享受自由,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大人》,時報出版;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九一九年《新青年》十一月卷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