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六歲的外孫女就讀的學校放假,女兒帶她回港小住,除了紓解公公婆婆思念之苦外,也藉此讓她多學習禮貌品德和廣東話。在港期間,外孫女參加了畫畫班和溜冰班,而我就自動請纓負責接送。那天早上,我牽着外孫女的手,走在街道上,準備去上溜冰課。她興奮地跟我說,老師今天會教她一些簡單的花式,語氣充滿期待。

我們趕着,不想遲到,走到馬路前,紅色行人過路燈正亮着,但街道上沒有一輛車。我心裏閃過一個念頭:「反正沒車,快一點走過馬路就一定不會遲到了。」我低頭看了看外孫女,發現她那雙明亮的眼睛正望着我,眼神裏沒有催促,卻有一種等待,她在看我怎麼選擇。我停住了,輕聲說:「我們等綠燈,好嗎?」她點點頭,然後又開始說她學溜冰的點滴。那一刻我明白,這不只是一個「要不要闖紅燈」的選擇,而是一個「我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的機會。

孩子不是靠我們說了多少大道理而具有良好的品格,他們是看着我們怎麼過每一天,怎樣面對每一個選擇,從而學習對與錯、是與非。我們都想孩子誠實、有原則、守規矩、有耐心,但有時候,我們卻在生活的小事裏鬆了手:趕時間就闖紅燈;叫孩子不要時常玩手機但自己卻機不離手;答應了孩子又臨時反悔……這些行為,孩子看在眼裏,很快就會學到:原來「說」和「做」是兩回事。行為是最有力的教育,孩子未必聽你說甚麼,但會模仿你怎樣做。如果家長在無人時闖紅燈,孩子容易學會「沒人監管,就可以為所欲為」。那天,我牽着外孫女的手在紅燈前停下腳步,安靜等待綠燈亮起。我沒有多說甚麼,但我知道她看見了,也記住了。教育,不一定要大聲說教,有時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正確的選擇,就足以在孩子心中留下深遠的印記。

梁麗美校長 │ 香港著名直資小學退休校長、一口田慈善教育基金教育及兒童發展顧問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