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蓮今年十三歲,剛由家庭醫生轉介過來,懷疑有思覺失調症狀。小蓮曾對學校社工提及,過去兩年自己情緒低落時就有位「聲音朋友」來支持她。小蓮從未見過他的模樣;他有時會出現,有時卻會消失。小蓮內心跟他說話,總覺得很安慰。家庭醫生懷疑這是思覺失調的幻聽症狀,但當我們詳細詢問病情時,卻發現聲音似是小蓮自己內心的說話,並沒有幻聽的特質。小蓮從小到大都沒有朋友,難以表達自己,容易有過激的情緒反應,經常被同學排擠,可是從未作出詳細的評估。我們發現她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社交及情緒的缺失,亦有溝通和表達方面的困難。另外她還有一些固執的行為,難以適應新環境,尤其是上了中學要面對較複雜的社交圈子,她未能理解別人的身體言語及情緒表達,很難跟同學們找到話題傾談。正因如此,更令她浸淫在自己想像的朋友中和他交往,來安慰及調理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在中學時症狀才會顯現,因為中學要重新適應及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容易引發情緒問題,甚至好像小蓮的個案,被誤會有幻聽。我們要詳細查詢她從小到大的自閉症狀,甚至要依賴照顧者或學校的詳盡報告來斷症,過程中我們會用不同的社交故事去評估她的社交認知能力,作出與她同年或類同智商的青少年作出比較,以瞭解她的差距及缺失範圍。要跟小蓮及媽媽解釋她的斷症及治療計劃亦不容易,雖然媽媽察覺到小蓮從小到大都十分內向,沒有朋友且情緒反覆,卻以為是她的性格特質,亦先入為主地覺得她有思覺失調,甚至已在服用家庭醫生開的抗思覺失調藥。小蓮亦同意自己有上述幾方面的症狀,希望能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及情緒管理。當然,要在青少年期診斷自閉症殊不容易,但這正正是醫生「對症下藥」的責任,幫助小蓮及家人去理解她的真實情況,並接受對症下藥的治療。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