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看過一段本地新聞,內容是一位港媽講述家中的故事 ── 她的丈夫因手部受傷需到醫院縫針,不能上班,向公司請了數日病假。但港媽指,女兒不但沒有關心父親,更表示:「呢個爸爸好冇用……」原來十歲未足的她是指爸爸不肯買手提電話給她,令她不可以玩遊戲和傾電話,更怪責爸爸:「呢個爸爸好冇用,少少錢都出唔起!」港媽在帖文中慨嘆:「點解個女會變成咁?幾歲人仔下下講錢!」以上是一個典型家庭的一個悲劇。

父母們,為何一個10歲女孩會有這個反應?其實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家人是否學會生活一切從「感恩」開始。現今社會物質豐富,一般人過的生活都比以前富足,正因如此,令大人細路都向錢看,造成用金錢或物質來成就兩代情。很多父母以為供應最好物質生活就等於愛錫孩子,令弱勢家庭父母壓力更大。

當我們看清楚一點,孩子童年時需要是:一、父母真摰的陪伴及支持;二、讓孩子漸漸懂得自我生活和負責任;三、生活上一切所得到的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應培養感恩的心。以上的三點與金錢沒有直接關係。

父母可以做些甚麼才能令孩子不要每事向錢看?首先就是父母自己都不要事事向錢看,樹立榜樣,讓孩子從小感受到金錢以外還有很多快樂的源頭。第二是過知足生活,給不同年齡的孩子一些「生活知足數字」作為參考,令他們更容易滿足。例如我教六歲女兒她一生只需要四對鞋,第五對鞋是想要不是需要,想買就要思考自己的能力。

第三點是常存感恩,讓孩子對物質的注意力回歸源頭。感恩很重要,要令孩子明白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要懂得體會父母養與育的辛勞。其次帶領孩子想想每天生活中有誰默默幫助了自己,值得孩子向他說句多謝。

千萬別讓我們的孩子想起父親時,只想到買玩具或雪糕,想起母親時只想到買靚衫靚裙,而沒有感受到你的愛。否則有一天,他有能力擁有以上的東西時,父母便沒有存在價值了。

有人曾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雖然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我卻認為正是現代人最受用的一句忠告。教導孩子飲水思源,學會「感恩」,是比留給他們萬貫家財更重要的資產呢!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