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觀看電視上的野生紀錄片,都會知道每一種動物都有牠們的棲息地:羚羊在草原馳騁、猴子在樹林攀爬跳躍。人類呢?我們的遠祖在自然環境中生活,都市化令很多人住進「石屎森林」,科技發達更建構出一個虛擬環境,大家移到網上生活。尤其是年輕人,數碼平台成為他們主要的棲息地,似乎比實體生活環境更重要。

最近我的學生選修了「服務學習」課程,在課堂上他們先學習有關傳媒資訊的知識和分析技巧,然後各自選擇一位小學生、中學生或大學生作為服務對象,介紹傳媒資訊素養的重要性,瞭解服務對象的傳媒使用習慣,以及協助培養分析媒體的技巧。幾個星期下來,結果很有趣。他們發現所有服務對象,每天平均花七至十小時上網,而且主要是流連於數碼平台和各類手機應用程式。

由於疫情關係,他們的「熒幕時間」有增無減,似乎已經寄居在這些平台上。他們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面交朋結友,在WhatsApp、Twitter、微博和微信上通話,在Google上找資料,到Instagram網店和淘寶購物,去OpenRice選食店,透過Foodpanda買外賣,在YouTube上看影片和跟KOL打交道,用Netflix看電影,在遊戲平台跟網友玩線上遊戲,用Zoom上課等。總之吃喝玩樂和學習,全在各個數碼平台上進行。以往青少年不看新聞,近年經歷了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他們每天接收大量時事資訊,可惜不是從優質新聞網站而來,而是從社交平台、網上論壇及手機應用程式獲取,因此經常誤收假消息。

年青人棲息於數碼平台,老師及家長很難逆轉這個環球社會趨勢,但他們可以輔導新一代,如何在數碼時代的棲息地活得更好。培養年青人的傳媒資訊素養,讓他們行走「數碼江湖」時能趨吉避凶,是當前家長和老師不應忽視的教育任務。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現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傳媒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身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