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發生多宗學生輕生事件,叫人無法視而不見,或是輕描淡寫地形容為個別事件。我也聽過不負責任的冷言冷語,將悲劇歸咎於青少年抗壓力低,這絕對是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的狠話。當不幸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連環發生,甚至即將變成一種現象,當中一定是有地方出了問題,值得大家馬上探究反思及作出改變。

我曾經跟一位突然輟學的名校生傾談,問他為甚麼不再上學,他的答案言簡意賅:「我一步進校門就透不到氣!恁憑我多大力呼吸,都吸不進一口氣,感覺馬上就要窒息而死。簡單來說,我不是不想返學,而是返不到學!」他沒有形容功課多麼繁重、測驗考試多麼困難、競爭何等激烈……只直接地道出身體對這一切的反應,卻完完全全地撼動了我!我登時明白,作為旁人,不論理智上多麼明白、以至情感上多麼同情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我們所感受的,仍然不是切膚之痛,而我們所能提供的,就是聆聽與陪伴。有時開解的說話也可以是傷害:「事情沒有那麼糟啦!」(而他的感覺偏偏就是糟透。)「明天會更好!」(但明天起來世界沒有變得更好,後天起來也一模一樣甚至只有更差。)所有不着邊際的開解遠不及一句:「我在這裏,無論發生甚麼事,我一定陪着你一起去面對。」而且說得出要做得到。

「我不能保證你此生無風無浪,但我會全力捍衛你的幸福快樂。」但願每位成年人都能為孩子作出以上的承諾,不論是家長、老師、社工還是陌生人。養育一個孩子,靠的是整條村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