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我經常遊走於香港與澳洲兩地,從不同渠道觀察到兩地的教育和學習環境都充滿競爭,但競爭的性質完全不同。我以為在香港移民人數日眾、學位充裕的大環境下,媽咪們可以放輕鬆一點,但原來戰況仍然激烈。
不少高學歷家長繼續為子女投放大量資源,要求他們學到周身刀張張利,希望從本地殺出國際都有足夠競爭力。反觀澳洲,學生之間亦存在激烈的競爭,但主要是學生在學術與體藝項目之間憑個人能力較勁,家長很少參與。香港的較勁更多在父母,他們希望在孩子身上複製自己的成功,卻忘了孩子跟自己是兩個不同的人。父母過度操控孩子的人生,不單會扼殺他們的興趣發展,更有機會造成自我形象低落的問題。很多這樣競爭上位的孩子,其實最終都不一定平步青雲。
我認識一位叻女,正是從這樣充滿競爭的環境下長大,終於熬出頭成為大公司的企業事務律師,年薪過百萬,卻要每日加班到凌晨三時,太辛苦無奈只得放棄這份人人羨慕的工作。作為家長應虛心和耐心幫助子女瞭解自己的強項,認識自己的價值;讓他們順從自己的興趣,自發在競爭中拼搏。每個人都需要時間認識自己,家長在協助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時,既要放手讓他們嘗試,也要設立底線,如在某興趣上堅持學習最少一年。同時家長應避免以功利和短視的心態窒礙孩子發展興趣,不要每件事只看用途和收獲。家長只要細心留意,必然會發現孩子對喜歡的事情的傾向與取向,適時放手並在旁全天候支援,便能讓孩子摸索出自己的路。像我媳婦小時候酷愛彈古箏,可能有父母覺得彈古箏至多幫到孩子多拿幾個獎,沒有實際用途,但我媳婦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彈古箏指法既要快又要有力,這種微細的控制能力在眼科手術竟大派用場。從興趣發展成專長,其實就在不知不覺間如砌圖拼合,到某個時刻才看見大局。
陳潔玲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多個學位,現任職家庭醫生,育有兩名兒子。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