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被視為表達自我,或紀念人生一些重要里程碑的方式。現在紋身十分普遍,紋身店在西方國家已成為美髮美甲店般日常的存在。統計指意大利有多達48%的人口有紋身,瑞典和美國僅次其後。香港都流行紋身,但相對沒有外國那樣普遍。根據普查,原來本港紋身的女性比男性多,不過我的病人即使有紋身,都會紋在較隱蔽的地方。

隨着子女踏入青春期,加上紋身風氣普及,不少年青人可能都有紋身的衝動。我在澳洲念書的侄兒,十年前曾經想紋身,唯澳洲考醫學院需要面試,有紋身者會被扣分,令他最終放棄這個念頭。很多人紋身,亦有很多人後悔紋身。想消除紋身,主要靠雷射打散和分解皮膚上的墨水,透過新陳代謝自然排出體外。不過今年三月丹麥發表的一份醫學研究報告指,紋身會提高患淋巴癌和皮膚癌的風險。丹麥是這方面的研究先驅,這項研究的特別之處是它比較孖生兄弟或姊妹,證實兄弟姊妹間雖然基因相近,但有紋身者患癌風險增加了倍半至兩倍;而紋身的面積越大(大過手板便為之大),患癌風險便越高。另一項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則指紋身人士患淋巴瘤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1%,原因是紋身的墨水會從皮膚轉移到淋巴結並沉積下來,增加患淋巴癌的機會。歐盟於二零二二年已全面禁止四千多種可能致癌或引發基因突變的紋身墨水成分,香港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就這方面進行規管。以往父母要勸子女打消紋身的念頭,搬出的原因不外乎紋身很痛、刺針不衛生可引致感染,或者會令自己後悔,影響前途,但這些原因對這一代年青人而言已未必有說服力。現在醫學界提出更有力的研究,希望家長有多一個法寶在手,與時並進,用新觀點跟子女分析紋身帶來的健康風險,在決定紋身前認真三思。
陳潔玲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多個學位,現任職家庭醫生,育有兩名兒子。
圖片來源:Free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