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今年二十多歲,在一間有規模的國際服裝公司工作。她中學期間患有驚恐症,害怕密封的交通工具,例如巴士、地鐵,甚至飛機,在服用抗焦慮的血清素藥物,及進行認知行為模式的心理治療後,已經完全康復。不過由於個人容易憂慮及抗壓能力較低,她仍需服用低劑量的抗焦慮藥,以減低復發機會。小敏做事十分積極,對自己要求很高,團隊壓力亦不少。最近因為新冠肺炎,公司人手被迫削減,令她壓力與日俱增,每天從早上工作到晚上十時多。工餘時間做運動,例如瑜伽來放鬆自己時,她都不斷翻看手機,以免不能及時回覆公司電郵,生活很是緊張。從前在做完一個工作專題後,她都可以放鬆一兩個星期,現在要面對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作量,不停持續,使她開始感受到各類倦怠的情況。

最近幾個星期,小敏開始有明顯的焦慮及抑鬱症狀,晚上不能入睡,常常驚醒,引致睡眠不足;日常進食趕急,很多時略為放鬆就變得暴食;她亦常常感到心情緊張,擔心自己錯漏百出,身體反應例如心跳及手震等等開始陸續出現。有一次她更在上司面前突然哭了起來,甚至試過在過馬路時想:「如果我被車撞了,就可以休息三幾星期。」有些被動的自殘想法。她開始覺得自己不對勁,同事亦勸她盡早看醫生及休息,以免情況惡化。我建議小敏因應症狀,增加血清素的分量及改變思維模式,工作上做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便可以,自己需接受這些有限度的工作量,亦應與上司溝通,這樣做只是保護自己的精神健康,不代表她懶惰或沒用,以減低她的罪疚感。香港人工作繁忙,在新冠肺炎期間及現在的復常階段,工作壓力只會與日俱增,如何處理好工作壓力是大家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學習課題。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