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旁聽敝友教仔做功課,小五的數學並非想像中容易,有點坐不定的孩子眉頭深鎖雙目無神,像是甚麼也聽不入耳,惹得本來已經煩躁的母親暴跳如雷:「呈分試成績欠佳,沒有好中學收你!念不到好中學,就考不上像樣的大學!將來你是到便利店打工還是到快餐店炸薯條,你好好想清楚!」明知不對,我在一旁也忍不住笑出來,叫孩子快去洗個臉清醒一下,把朋友拉到一邊:「喂,阿媽,你這叫『災難化思維』!」孩子一時讀不上,就聯想到他一生前程盡毀,這種邏輯,真是家長獨有。

另一位憂心忡忡的母親,由於兒子步入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對父母表現抗拒,回家就把房門關上,一問搖頭三不知,跟小時依依膝下大相逕庭。媽媽哭喪着臉:「是不是就此無咗個仔?」我連忙好言相勸:「青春期是一個階段,處理得好,親子關係足以緊密一生。」切勿把青少年一時的冷漠無限放大,災難化處理孩子的青春期。佛經有云:「因愛故生怖,因愛故生憂。」父母愛錫子女,長憂九十九在所難免,過程中要學習的是恰到好處。

成長充滿了高低起伏,由呱呱墜地到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成年人,所有能力都是由完全做不來漸漸訓練成可以駕馭,繼而揮灑自如。當發現孩子未達標時,家長須緊記摒棄災難化思維,客觀地分析孩子的表現及需要,並予以適當協助。災難化思維非但令視角與現實脫軌,更會破壞親子關係,令家長和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壓力,今日就和它斷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