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很多家長與孩子鬧個不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駁嘴」。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談討「孩子駁嘴」的真正成因!

「快點去做功課!」

「為甚麼要快點,等一會做啦!」

「別說那麼多,叫你快點,就快點去做!」

「平時我叫你快點陪我玩,你又沒有快點!?」

這種一句頂一句,令到很多家長十分氣憤,長期下去彼此的怨氣越來越大,親子關係破裂,在家吵架一觸即發,但問題是,為何孩子非要與你駁嘴到底?

讓我們一起探索孩子駁嘴的真相,和家長的修正方法。

Photo from Pexels

駁嘴,並不是你孩子的專利,而是每個人也會經歷的心理發展行為表徵。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孩子的成長從幼兒期的自我意識(2至3歲的「Trouble 2」階段,句句No No No,叫他行東,他偏行西);到兒童期的自我肯定(6至12歲的需要別人的鼓勵,更喜歡表現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之後到很多家長最怕的青春期,也是孩子的身份認同(自尊心強、愛打扮、不容易接受建議)。你會發現他們是在成長中,正在經歷自己如何變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並瞭解世界的運作,但問題是如果家長在過程中不明其因進行過多的干預,這反而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認識,阻礙他們的獨立思考,建立不了健全的自我形象,他們就會以自我防衛的方式捍衛他們的心理發展需要,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駁嘴」。所以,孩子的駁嘴並不是所謂的叛逆,他們只是按自己的內心需求,發展一個具備能力的自己。

德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把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很喜歡駁嘴,另一組就是家長的聽話寶寶,一直追蹤他們到青春期。結果發現,喜歡駁嘴的孩子,超過80%不僅意志堅定有主見,甚至具備更好的分析能力和叛斷能力;另一邊廂,74%的聽話寶寶在平日無法完全獨立承擔責任,更會遇到決定困難。或許喜歡駁嘴的孩子看起來比較難照顧,但長大後可能會更出息。所以,請學習與情緒溝通,調整心態,給予孩子多一點耐心,多做引導和示範。

家長也可試試對孩子多說以下四句話:

「孩子,媽媽欣賞你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多一點讓我瞭解更多!」

解讀:或者你會說,他已經有很多想法,還要鼓勵?其實你這句話不單讓他表達,更重要的是讓他感到被尊重和被肯定,使他不用再以發表想法,滿足其被尊重和被關注的需求。

「孩子,媽媽希望你做某件事,你想知道原因嗎?孩子表示想了解才說。」

解讀:很多時候,我們只會給予指令,假設孩子明白而不作解釋,但其實我們做每件事前,原因和動機才是最重要,不明不白的做只會換來沒有靈魂的軀殼。當然,你也會說:「我有說原因,他還是不做,為什麼?」因為你說的原因只是滿足你的想法,而沒有真正打動他,所以在孩子的立場思考一下是需要的。

「孩子,我們感覺你不太願意做,你是否有更好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告訴我們嗎?我們會尊重你的想法。」

解讀:溝通和商討的目標是讓方法變得更好,達到多贏局面,所以孩子不願意接受,這是正常的事情,我們也要有容許孩子反建議的心態。

「孩子,我們好像暫時沒有達成共識,沒關係的,我們先冷靜一下,然後再溝通。」

解讀:在討論過程中,因為我們著緊彼此,或者我們會產生情緒,這是正常,先冷靜,不要讓情緒影響親子關係和思考討論。你嘗試改變溝通模式,慢慢你會發現孩子的表達能力、情緒溝通能力會更好,在家的歸屬感也會提高,親子關係也會提升。

駁嘴,是渴望得到「被尊重」。

駁嘴,在另一層面上,是一種語言反撃。既然是反擊,也代表他感受到被攻擊。

「為甚麼你總是要我提醒你上床睡覺?」

「我沒有叫你提醒我,我自己也懂得上床睡覺。」

「我好心提醒你,你甚麼態度?」

「我沒有甚麼態度,我只是回應你!」

「為甚麼你總是說我,在你眼裏,為何我甚麼都是錯?」

當我們批評孩子時,即使是事實,理所當然孩子也會感受被否定和攻擊。而當一個對自己身分價值含糊的孩子面前攻擊時,他們會自然反擊捍衞自己的尊嚴。問題是,孩子為何沒有好好建立正向身份價值觀?我們會否在平日批評太多,認同太少?

美國心理學家Carolyn Crowder就著孩子駁嘴行為曾提出應對三步曲:第一步,家長需要識別駁嘴行為,如果孩子駁嘴讓你感到傷心和難過,那就及時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感受,而不是發洩情緒,例如:「孩子,你這樣說,媽媽感到很傷心!」第二步,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想法,正如上文提到,告訴孩子你的原因:「媽媽希望你早點上床,是為了讓你……」第三步,與駁嘴的孩子從負面氛圍中走出來,爭吵不休和發洩情緒對關係和事件沒有幫助,冷靜後再交流。

Photo from Pexels

家長誤把解釋和反建議變成駁嘴。

「解釋」是以事論事說明其想法,「反建議」是就著解決方法提出個人想法,「駁嘴」是與你對著幹的態度和方法。三者的區別顯而易見,但我們會否混亂了?

「冷了,快穿衣服!」

「不穿,我不冷!」

「怎麼不冷,你看現在多少溫度,快點寫衣服!」

「外面多少溫度,跟我有甚麼關係,你看看我的汗!」

以上的對話是駁嘴嗎?並不是,但當孩子說不穿時,作為家長會否無名火燒起來?孩子的解釋和反建議只是為了得到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處理,但我們會否只關注自己的看法而忽視他們的想法?我們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是說明和解釋,透過解釋才會讓人更了解自己的想法。

但為何孩子的解釋,家長會感到被冒犯和氣憤?因為很多家長被「失去權威」一詞掌控了,這牽涉了家長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當一個人成長時,總感到被忽視和缺乏尊重與認同,而當成為別人的家長時,總會不自覺地期望在孩子身上獲取尊重和認同,強化權威的力量。但從另一角度看,誰能保證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是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合理不過的事,大人和孩子應是平等的。所以,不要把駁嘴當成大問題,調整心態,掌握孩子的成長需要,學習他們的建構人格軌跡,提升溝通技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撰文:正向家長學院總監辰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