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EI文化盛行的年代,教育子女又增添多重挑戰。DEI本為推動多元、平等和包容而設,為因為種族、性別、性取向、殘疾、宗教、文化、階級、年齡及政治觀點等而被歧視的族群爭取平等待遇及機會,是一種建基於公義及善意的理念,但在矯枉過正的過度推廣之下,所帶來的衝擊足以令傳統制度及價值觀崩潰,甚至產生「逆向歧視」。
首先利申我是支持反歧視、多元、平等及包容,不能接受的是為做而做、過猶不及,正所謂物極必反!英美盛行由幼童時期開始鼓勵孩子自訂包括性別及性傾向等身份,我絕對質疑一個小孩對於有關課題的判斷能力。根據《每日郵報》引述英國教育署統計,在二零二二至二三學年,共有九十四名就讀政府學校的幼稚園及小學學童,因為對同性戀或跨性別不認同而遭停課處分或踢出校,年齡最小的三歲,最大的七歲。另外在二零二三年,英國一名十三歲女學生,因為不接受同學把個人身份自訂為「一隻小貓」,被老師責罵為「卑劣」。老師告訴女生,性別與生物性別無關,而女生則堅持性別取決於生物特徵,有女性生殖器的就是女孩,有男性生殖器的就是男孩。
老師威脅女生,如果她繼續堅持人類非男則女的想法,學校就不再歡迎她。
歧視是大家不樂見的,但為了反歧視而無限放大至這種連說真話都被打壓的極端主義,連簡單的男女界限都刻意被模糊,幾歲的小朋友因為懂得分辨男女而被責罰,童年陰影不知如何解決。作為家長,在這個幾近瘋狂的世界更加需要捍衛孩子的權益以及價值觀,只要認為是對的,有時真的要奮起對抗整個時代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