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平台劇集《混沌少年時》講述一名十三歲少年因涉嫌殺害同學而被捕的故事,揭示網絡世界對青少年心理及人際關係的潛在影響。劇集為家長們敲響警號,提醒我們需要適度介入子女的網絡活動,保障其身心健康。父母應該如何介入子女的網絡活動才不會適得其反,影響親子關係?

按年齡調整介入方式

根據衞生署公佈二零二三及二四年度的《學生健康服務周年健康報告》,在一般上課日,有43.3%的小學生及高達80.9%的中學生每日平均花兩小時或以上時間,使用互聯網或電子產品作娛樂用途,反映網絡已深陷兒童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在缺乏監管及演算法的作用下,孩子容易接觸到不當內容,甚至可能遭受陌生人的滋擾或網絡欺凌。唯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或娛樂乃大勢所趨,無可避免。因此,家長的介入和引導變得尤其重要。

家長宜從小培養子女的數碼素養,並根據他們的發展階段調整介入方式。對五至十二歲的孩子,家長可善用家長監控功能,設定瀏覽器過濾器或限制他們使用指定應用程式,也可限制電子裝置的使用範圍,例如只允許孩子在客廳或飯廳等空間上網,並將每天使用時間限制在兩小時內。

對十一至十四歲的孩子,由於他們已進入青春期,亦是接觸社交媒體的高峰期,家長不宜強硬地介入,應注重與孩子建立開放的溝通與互信關係。家長可以與子女共同制訂使用規範,討論可使用的平台或行為準則,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同時,家長也要定期關心子女的網路活動,請他們分享自己在網路上看到的內容和資訊,從中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隨時可向父母求助而不會被責怪,建立彼此互信的關係。對於十五歲或以上的青少年,父母的介入則需要在尊重孩子自主權的前提下進行。家長可與子女就數位足跡和潛在風險展開深入討論,教育他們思考不同的網路行為可能導致的長遠後果與影響。同時,家長也應強調子女在網絡世界中應承擔的責任,提醒他們不要成為網絡欺凌的加害者,時刻以尊重和善意對待他人。

以開放態度面對子女的反彈

適度介入網絡活動,目的是協助子女建立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而非限制他們的自由。家長可從自身做起,在與子女相處時減少使用電子產品,並以開放的態度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興趣,例如觀看直播、關注網紅或玩電子遊戲等。若子女對家長的介入出現反感甚至抗拒,家長應先瞭解孩子對私隱與自主的渴望,並以開放的對話,讓他們理解在網絡世界的自由與責任。假若孩子出現違規行為,如偷裝應用程式或觀看不良內容,家長應先瞭解原因並循循善誘,不宜即時施加強硬手段限制他們上網,以免破壞親子關係。如子女出現沉迷上網或情緒受困等問題,家長應考慮尋求專業支援。唯有在互信與尊重的基礎上,子女才能在數碼世界中健康成長,發展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資料:衛生署於二零二五年四月公佈《學生健康服務二零二三至二四學年周年健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