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天生猶如轉不停的陀螺,經常諸多動靜,例如突然擠眉弄眼和搖頭晃腦,甚至大喊大叫騷擾別人,發出動物叫聲和粗言穢語。家長認為子女故意做出搗蛋行為以吸引別人注意,忽略了這可能是患上妥瑞症的徵兆。社會大眾至今仍對此症瞭解甚少,令患者飽受誤解之苦,到底它是怎麼一回事?

妥瑞症是甚麼?

妥瑞症並非如大家想像般罕見,根據全球研究數據,每一千人當中便大約有三人發病。它屬於一種先天性的腦神經疾病,成因尚未完全被勘破,涉及遺傳因素,可能源自腦細胞傳遞物質多巴胺的高度反應,導致患者反覆出現短暫快速、不自主的肌肉及聲帶抽搐,同時可能一併出現其他行為障礙如過度活躍和強迫症等。這些症狀大多在孩童期出現,在青春期達到高峰後,便會隨年齡增長逐漸減輕,只有三分之一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由於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病症混淆,例如家長見孩子頻頻擤鼻子以為只是感冒或過敏,可能延誤確診和治療的時機。

患者的社交及生活障礙

對於妥瑞症孩子,不單父母可能對其古怪行為感到無所適從,他們更有可能受到旁人的嘲諷和排斥,將其視為怪異的搗亂分子,令他們無法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甚至出現社交焦慮和自信心低落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會在青春期變得更明顯。為了避免尷尬,有些孩子可能會在社交場合中刻意抑制症狀,不過往往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和精神,結果導致上課無法專心,進而影響學習。事實上,這就像要求過敏的人不要打噴嚏一樣,雖然可以暫時止住,但隨後只會帶來更大的反彈作用。對於症狀較嚴重者,日常起居飲食也會受到影響,例如因抽搐而無法正常進食和如廁等,需要透過藥物進行長期治療。

善意包容是治療良方

別人的異樣眼光往往會對孩子造成沉重壓力,症狀出現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也會隨之增加,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治療方面首要並非壓抑病情,而是引導孩子與症狀和平共處,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還要讓學校以至公眾接納和認識病症,減少歧視,令孩子重拾自信。在外國有不少患者站出來,用親身經歷來作公眾教育,他們更會穿上印有「妥瑞症」的衣服和手鐲,或隨身攜帶相關證明,讓公眾人士知道自己只是患上妥瑞症而已,並非故意干擾他人,應該有平等機會參與正常生活,例如到圖書館或戲院等公眾地方。社會多一分善意包容,孩子便更容易融入人群,從病症的陰影中走出來。

妥瑞症的症狀:

妥瑞症可引起以下兩種抽搐,患者可能同時或單一出現症狀,病況多樣複雜:

  • 動作型:身體部位不自然的抽搐,例如眨眼睛、噴口水和聳肩膀等,另外還會出現搖擺或跳躍等較大的動作。
  • 聲音型:發出無意義的怪聲,例如清喉嚨、咽口水和吸鼻音等,亦可能會模仿別人說話和大喊粗俗語句。

鳴謝: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