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十月既是「照顧者月」,亦是「祖父母感謝節」的日子,照顧者對家庭的付出值得肯定,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需要社會關懷。《黃巴士》專訪了一對跨代照顧者——何德光先生與蕭艷華女士,兩人毅然放下自己的事業提早退休,成為一對雙胞胎外孫女的主要照顧者。兩位外孫女經歷早產,成長之路殊不容易,從體重過輕、餵食困難,到今天能夠健康活潑上學,見證了外公外婆一路走到苦盡甘來的照顧者之路。

從公司老闆到全職「奶爸」

何先生和何太太自小學相識,何先生14歲便輟學投身社會工作,從學童做起,但他和太太的緣份並未就此中斷,二人中學畢業後因一次新年聚會而相戀,繼而共諧連理。婚後何太太任職房屋署工程聯絡人,而何先生亦繼續在建築界奮鬥,最終成功創立自己的公司,專門承接房屋署的建築工程,事業穩步發展。八十年代,夫婦倆迎來兩個女兒的誕生,一家四口過着安穩而幸福的生活。

祉昕祉晴在新生兒深切治療部與爸爸媽媽過中秋節。

繼大女於十多年前誕下兩名子女後,次女於2022年初宣佈懷孕,兩老滿心歡喜,何太已打算辭職照顧外孫。其後知道女兒懷的是雙胞胎女兒時,二人更是又驚又喜。然而醫生發現胎兒出現爭營養的情況,妹妹未能吸收足夠營養,遂建議提早分娩。2022年8月,雙胞胎祉昕和祉晴出生,姊姊的體重僅一公斤,妹妹更是不足一公斤,要入住新生兒深切治療部。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他們無法聘請外傭協助;加上考慮到女兒的事業正值發展階段,也心疼外孫女的情況,何先生毅然決定結束建築公司的業務,與太太提早退休,一起擔任外孫女的全職照顧者。他坦言:「錢係賺唔晒,我只會考慮點樣去面對眼前的環境。」

出院始面對照顧挑戰 早產孖B餵奶成煎熬

經過兩個月留院,姊姊祉昕和妹妹祉晴體重終於達到兩公斤,符合出院標準,但對何先生和何太太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由於一家人均沒有照顧早產兒的經驗,加上外孫女當時十分瘦弱,他們需要頻繁帶着兩姊妹到醫院接受各項身體檢查及評估,包括基因測試與發展跟進等。何先生坦言當時每天都感到惶恐:「曾經試過帶佢哋去健康院,搞咗一輪叫我哋返屋企,因為佢哋年紀太細,得幾個月大,根本無藥可以俾佢哋食。」猶幸,多次檢查結果顯示,兩個小朋友的主要器官並無異常,唯發育速度較其他同齡的嬰兒慢。更令兩老心疼的是,多次抽血檢查令祉昕與祉晴對醫院產生恐懼,只要看見護士制服便會放聲大哭。

何先生指祉晴很乖巧懂事,雖然插鼻喉很辛苦,但她很少哭鬧也不會伸手拔鼻喉,令夫婦二人的照顧難度大減。

成為全職照顧者後,何先生和何太太每日清晨五時起床,六時便抵達女兒住所準備沖奶、餵奶等工夫,一直忙至晚上十時半才回家,比一般上班時間更長。二人為了外孫女從無怨言,不過妹妹祉晴的餵食問題令他們非常頭痛。自出院後,祉晴飲奶時經常有嘔吐的情況,體重停滯了近半年的時間,最終需要插鼻喉協助進食。然而祉晴嘔吐的情況一直未有太大改善,每次餵奶,何先生和何太太均要輪流抱着孫女近一小時,慢慢一滴滴地餵食,同時密切留意她有否嘔吐跡象。有一次,祉晴遭喉管擦傷胃部導致內出血,何太太憶述當時情況仍猶有餘悸:「佢嘔出嚟啡色一大灘,嚇死你呀真係!」二人當時承受了巨大的身心負擔,何先生因長時間抱孫和做家務導致腰骨痛,何太太則因手臂過勞要接受物理治療。

由於祉晴體重過輕和餵食持續出現困難,醫生一度建議做胃造口手術,但是考慮到胃部造口需持續至少三至五年,亦擔心手術為外孫女帶來更多痛苦和不便,何先生與何太太反對這個做法。幸好最後經過一輪檢查和觀察,醫生認為可以不做手術,令兩老鬆了一口氣。

獲轉介至協康會 從零開始學照顧技巧

何先生坦言自己的最大任務就是讓孫女們笑。

由於沒有過往經驗可循,何先生和何太太只能一邊照顧外孫女,一邊自行摸索育兒方法。在疫情下雖然不能帶外孫女外出,但二人每天都會讓她們在露台曬太陽,也會打開空氣清新機保持空氣流通,盡可能為她們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何先生表示:「感恩我有呢個能力為佢哋提供呢個環境,我會用我嘅方法保護佢哋、照顧佢哋,令佢哋笑。」

祉昕祉晴八個月大時,獲醫院轉介至協康會接受早期訓練服務。何先生坦言這是他人生中首次接觸社福機構,起初連職業治療師是甚麼也不清楚,但很快體會到專業支援的重要性,令這條照顧者之路不再孤單。何先生感激協康會的治療師們一直耐心指導他:「我最大嘅問題係餵食,我試過帶埋啲奶落嚟,真係好感恩呢度嘅姑娘全部都好幫手。」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何先生學習了大肌肉及口肌訓練、嬰兒按摩技巧,以及如何協助外孫女進行感知與探索訓練。何太太笑言:「祉昕祉晴會模仿我哋互相幫對方按摩,仲話『我幫你按呀』,好得意。」外孫女可愛的互動,讓兩老再累也甘願。

除了實際技巧外,協康會的社工亦為何先生和何太太提供情緒支援。姊妹倆在出生大半年後,身體出現過不同的狀況,令兩老非常焦慮不安:「我曾經擔心可能抱抱吓佢,佢就死咗。」幸得社工耐心聆聽與安撫,陪伴他們一同走過那段艱難的時間。何先生指他較少向家人傾訴自己的情緒,因此社工的陪伴對他來說是一種個情緒出口:「佢肯聽我講,已經幫咗我好多。」

跨代教養的智慧:尊重與放手

雖然兩個外孫身型和體重都較同齡小朋友瘦弱,但何先生沒有因此過度保護她們:「我會由得佢爬梳化、爬窗台,幫佢哋喺屋企多啲活動,鍛鍊身體。」只要確保外孫女仍在自己一隻手臂範圍內,自己可隨時救援,他便不會作太多干預。何先生何太太亦在協康會持續學習照顧技巧,陪伴孫女成長。當祉昕與祉晴漸漸長大、身體狀況日趨穩定後,他們也作出相應的教養調整:「一開始,佢哋喺協康會上堂時我一定會跟住,陪住佢哋等佢哋安心,自己都喺隔離學習;而家佢哋上堂時,我反而唔會跟埋入去,怕干擾到佢哋學習。」何先生認為,教養孩子不外乎因時制宜,當時的環境如何,他們便接受、面對和解決。

如今兩位外孫已入讀幼稚園,兩老的「朝六晚十」生活節奏仍未改變。不過送完孫女上學後,何先生偶爾能到馬灣悠閒喝下午茶,何太太亦可抽空逛街,相較從前確實輕鬆了不少。對家庭,何先生從不計較得失,不僅包辦大部分家務,晚飯過後更會主動洗碗:「可能有人覺得我作為長輩點解要幫手洗碗,但時間有限,要『賺時間』做最多嘅嘢。」他認為,讓女兒和女婿專注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能力所及,他便會盡力做到最好。

兩人對外孫女的寵愛和關懷溢於言表。

談及跨代教養有沒有出現衝突,何先生與何太太異口同聲表示,會尊重女兒與女婿的育兒方式。當祉昕祉晴尋求公公婆婆的「庇護」時,何太太會選擇沉默:「如果我哋走去插手,佢哋會聽邊個講?一定唔聽媽咪話。」何先生補充:「我會匿入廚房,叫佢哋唔好話我見到我。」兩老對女兒及女婿的尊重和體貼,正是他們多年以來守護家庭和諧的方式。

兩個外孫女開始上學後,不僅活潑開朗,也非常受幼稚園高年班學生歡迎。何先生笑指:「而家佢哋呢個(健健康康嘅)樣,就係我哋嘅的成績表。」兩個外孫女的健康成長是這個家庭的無價寶,何太太只盼她們快樂健康;而何先生則希望兩個外孫女能成為一個自信、有人緣的人,而自己則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給她們最多的愛與關懷。

家庭分工與支援網絡 讓照顧路不再孤單

協康會區域經理吳鳳芝指出,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往往同時面對多重壓力,其中最關鍵的是家長或照顧者未能接受或瞭解孩子的特殊需要,或會誤以為孩子只是頑皮或懶惰,從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期;亦有部分家長因照顧壓力沉重,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當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在公眾場合出現行為問題時,來自外界的異樣眼光和批評,亦會令他們的心理負擔倍增。

吳經理認為,若家中有長者協助照顧,建立清晰分工尤為重要。例如,祖父母可負責日常照顧、餵食與接送,父母則主力進行訓練及功課輔導。這樣既可減輕家庭各成員的照顧壓力,亦有助維繫家庭和諧。吳經理提醒家長,不應對子女抱有過高或過低的期望,而是要根據孩子的能力與步伐,循序漸進地協助他們發展學習動機與培養自理能力。她強調,家長亦要關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長久地成為孩子最堅實的支柱。

協康會轄下設有七間家長資源中心,為家長提供育兒貼士、社工輔導及減壓活動,並設有「同心家長會」,讓同路人及過來人分享經驗並互相支持。若家長感到壓力爆煲,或因個人事務需暫時放下照顧責任,也可向社福機構申請暫託服務,讓自己稍作喘息。社會福利署亦設有24小時照顧者支援熱線,讓家長與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非孤單一人,可以隨時向外界求助。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