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的正修近日悶悶不樂,父母察覺後嘗試瞭解,得悉他跟唯一的好同學賢禮鬧翻了。正修為人忠直、善良,但比較執着,容易因為堅持己見與人爭論。正修和賢禮的友誼源自古典音樂,這次是因為正修不認同賢禮對他欣賞的鋼琴家的批評,導致互相謾罵,關係破裂。正修指賢禮喜歡強詞奪理,這次侮辱其偶像,令他情緒失控。憤怒過後雖有不滿,但正修始終珍惜友情,因而感到十分無奈。父母嘗試安撫和陪伴正修,引導他訴說心聲和反思,令他漸漸釐清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他一方面感到迷失,認為與人深交甚艱難;另一方面仍希望跟賢禮和好,但認為雙方皆有錯,故此不願先道歉。正修也分享了一些與人相處的困境,包括自己為何沒再打羽毛球,原來是因為對手同學屢次耍賴,把明顯的好球判為出界,令大家不歡而散。言談間正修也有自省,認為自己太有原則,同理心不足,缺乏耐性及溝通技巧。

對於正修如此信任、認真思考及敞開心扉,父母深為感動,認為他即使較為內向和自我中心,在合適的引導下,將來也不用逃避社交,既可擁有廣闊的個人空間與自由,亦能平衡各種人際關係的需求。正修接受了父母的建議,不急於空洞地道歉,先聚焦於改善自己,再見步行步。父母亦諮詢了區內社工,安排正修參與義工活動及讀書會,認識了一些興趣相近的新朋友。與父母交流後,正修嘗試改正過於理性和「說服主導」的溝通模式,多聆聽,多探問,漸漸懂得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面對差異。正修逐步重建社交信心和網絡,也有跟父母和新朋友打羽毛球及籃球,切磋球技之餘,亦能學習體育精神。後來賢禮亦加入了讀書會,受到正修的感染漸漸改變,二人最終重修舊好,友誼更趨成熟。孩子的社交挫折是重要的成長契機,堅持自己和與人連結並無必然的衝突,祝福每位成長中的孩子和每位父母!

林永和醫生 │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