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看到有關放榜的報導,我總有些抗拒和煩悶的感覺,因為千篇一律,重點永遠是哪間學校有最多的狀元,那些狀元將來想做甚麼工作,或這批尖子是如何取得優異成績等。最多狀元的幾間學校將會成為家長競爭的目標,學校亦不斷追求每年生產更多狀元,因此無論學校或家長也容易傾向目標為本,以培育子女或學生成為狀元為己任。於是兩者都給予學生更多的功課、更艱深的練習,或積極練習樂器、運動等以爭取更多獎項,這已是香港一個十分普遍的常態。然後就是考入最好的大學,選最有前途的科目,卻難為了我們的孩子多年來受着學校、父母和自己的壓力。

早陣子有間小一面試班中心的老師被投訴,我一直有些抗拒小一面試班,但知道很多家長為了入心儀的學校也會為子女報讀。我也聽說不少補習老師都十分兇惡,但家長要是見到子女成績有進步,便不會理會他們用甚麼方法,但求成績有所改善,可是代價是孩子的自尊自信被打擊,小小膊頭又加多一樣壓力,又添一樣恐懼。家長沒有看到,這三方面的傷害是長遠的,以為入到名校,所有辛苦也是值得的。壓力、恐懼及打擊自信不像行山般,辛苦過後便沒有事,加上這過程不是幾星期,是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會令孩子的情緒及精神健康變差,影響十分深遠,並不是大家想像的入了好學校、有了好前途,所有壞的影響便會消失。我並不是鼓勵家長不要幫孩子成功,只是不要為求成功,不惜犧牲子女的自尊和身心健康,用盡所有錯誤方法,如不斷責罵、很少玩樂時間、睡眠不足、親子時間大部分用於補習和溫書等。亦不要以為犧牲很多重要的東西,便可換來成功,最不想見到我們的下一代功敗垂成,卻付了很多精神健康的代價。

周婉芬博士 │ 樂苗坊總監、註冊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師及香港大學社工系輔導碩士課程榮譽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