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一名父親在某Facebook群組發帖,苦惱地詢問:「兒子開學時要求父親每天給他20元才肯上學,作為父親,我應該怎麼辦?」上期文章筆者帶出了一個重點:父母應把握給予零用錢的機會,教導孩子學會獨立生活,規劃及分配金錢;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培養孩子對生活的責任感,將他們成長中要負的責任漸漸順勢交還給,將零用錢作為孩子成長的「生活費」,一舉三得。
零用錢金額多少才合理?
很多家長都會問,孩子幾多歲、給幾多零用錢才算合情合理?筆者的看法是,如何釐訂零用錢的金額要看孩子年紀、性格、個別生活需要及家庭經濟情況等。如金額過小,可能因為不足而令孩子失去了學習動機;金額過大,又擔心他們揮霍無度。父母也不能沒有計劃,隨意給孩子零用錢,應該「定時定額,分期發放」。
筆者建議零用錢金額如下:
年齡 | 平均每天金額 | 每次發放時期 |
5-7歲 | $5 -10 | 一至兩天 |
8-10歲 | $10-15 | 一星期 |
11-12歲 | $15-20 | 一星期 |
13-15歲 | $20-30 | 一至兩星期 |
3S零用錢分配法
另一個重點是,父母要教孩子把零用錢分配成三份,目的是做到人生用錢平衡四個導向,包括為己、為人、為現在,也為將來。分配的方法分別按次序是消費(Spending)、儲蓄(Saving)及分享(Sharing),不同年齡有不同分配比例建議;父母唯一要求孩子要如實記帳作核對,但其中亦會享有一定程度的財務自主。
零用錢按年齡分配比例:
年齡 | 消費Spending | 儲蓄Saving | 分享Sharing |
5-8歲 | 50% | 30% | 20% |
9-12歲 | 60% | 30% | 10% |
13-15歲 | 70% | 20% | 10% |
父母可否「封殺」零用錢?
父母盡量不要隨意利用零用錢制裁孩子生活上的行為問題,例如:「你再駁嘴就不給你零用錢!」除非該行為問題跟金錢有關,否則駁嘴應屬品行問題,本跟金錢不相關,父母該由問題源頭,例如孩子為何駁嘴開始,引導孩子瞭解情緒及分析問題,讓孩子感覺父母是講道理,以免破壞辛苦建立的親子關係。如果孩子多次亂用零用錢,父母可以先指出錯處,勸喻孩子別再重犯。勸喻無效時,父母才提出有條件給予零用錢,例如收回部分自主權或採取實報實銷制等。
學習使用零用錢是孩子重要的成長課
其實在理財教育上,零用錢的價值對孩子成長有很大意義。它可以作為一個用來教導子女財務責任的有價值的工具,令孩子學習對理財有更廣闊的看法。藉着給予零用錢,可以教導他們儲錢、預算、花費的分配,以至丟失、借出或贈送他人金錢的後果,無疑是父母教導孩子成長重要的一課。
跟孩子解釋辛勤工作才能賺取金錢
很多人以為教孩子理財首要是學會消費,但筆者認為認識金錢從何而去前,先要知道金錢從何而來。孩子需要深刻體會他們的錢是從父母每天如何辛勞工作賺回來,讓他們明白辛苦才得世間財的道理,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如想要讓孩子深刻認識和體會父母工作的辛勞情況,可以嘗試帶他們到父母工作的場所認識一下,瞭解父母真實的工作情況,期望能夠令他們體會賺錢不易的道理。如果不便帶孩子到工作場所,也可以帶他們觀察其他人在街頭滿身是汗、辛勞工作的情況,例如建造業工人、街市小販、餐飲業洗碗碟工人,體力勞動工作者特別容易展現辛勞工作賺錢的實況。
多年前,筆者曾經帶我九歲的女兒看人家在餐室後巷洗碗碟婆婆的工作情況。觀察了15分鐘,女兒數算那位婆婆洗碗碟的數量,將數字乘以四倍,才猛然體會婆婆一小時竟然可以洗淨逾百隻碗碟,速度驚人。她佩服之餘更瞭解要賺時薪廿多元背後付出的代價之大。那時候,她開始明白到父母工作後回家還要處理家務是何等辛苦。看她垂下頭輕聲回應我:「爸,原來賺錢真的不容易啊……」那時候,我覺得她已經明白錢是不易得來的道理,可以放心給她零用錢了。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