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來臨,孩子們要從暑假輕鬆自由的節奏,重新切換到早睡早起、遵守紀律、專注學習的上學模式,難免需要時間調適。期間可能會出現焦慮、學習散漫、精神不集中甚至抗拒上學等情況,這些症狀統稱為「開學症候群」。父母應如何幫助子女順利過渡開學的挑戰,重拾學習動力?
「開學症候群」常見症狀
「開學症候群」並非一種正式的診斷,而是指學生在長假期後,面對新學期時出現的適應困難,主要與假期間作息不規律、對新環境或學習的擔憂、心理壓力增加等有關。有「開學症候群」的孩子,通常會出現一些明顯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焦慮、易怒,甚至因為要上學而哭鬧。在生理上,孩子們可能會出現睡眠問題,如晚上難以入睡、淺眠,或早上經常賴床不願起身,起床後顯得疲倦、精神不集中等。有些孩子更會出現頭痛、肚痛、噁心等不適症狀,但這些不適往往找不出明確的原因。「開學症候群」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力,令他們上課提不起勁,做功課時容易分心。社交方面,部分孩子會對與同學相處或參加學校活動感到抗拒,甚至害怕見老師,出現社交退縮的情況。

五招重整上學好心態
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對孩子克服「開學症候群」非常重要。以下五招有助孩子重拾信心,迎接新學期的轉變。一、重整生活節奏:有些孩子暑假期間習慣晚睡晚起,難以一下子作出大幅調整。家長可每天提早十五分鐘讓孩子上床休息,睡前陪他翻故事書或聊天,緩減翌日要早起的壓力和焦慮;睡前不宜有任何屏幕時間,以免令大腦過度活躍,影響入眠。二、以溝通緩解焦慮:剛開學的這個月,家長可多與孩子聊天,瞭解他們對開學的期待和擔憂,更可藉着分享自己小時候的開學經歷,讓孩子知道緊張和不安是正常的,也讓他們知道父母是可以隨時傾訴的對象,連結起親子間有效的溝通橋樑。三、逐步建立責任感:除了跟上學習進度,孩子們還要學抄寫手冊、依時完成功課及預習,還有收拾課本和書包等,家長宜引導孩子逐樣事項梳理,不應只命令或批評,適當時候應予以稱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責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四、鼓勵參與校園活動:鼓勵孩子主動參加學校的興趣班、社團或課外活動,讓他們認識新朋友,建立支援網絡,提升歸屬感和自信心。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孩子更快適應校園生活。五、適時尋求心理支援:若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或壓力過大,甚至併發出社交焦慮等較嚴重症狀,不妨與學校老師或社工聯繫,尋求專業協助。父母也可以陪同孩子做深呼吸、靜觀等放鬆練習,幫助他們紓緩情緒。只要父母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指導,加上家校緊密合作,孩子便能逐漸適應新環境,快樂學習,自信地迎向新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