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多元化的STEAM教育,路德會聖十架學校自2023─24學年起率先落實課程改革,將常識科正式分拆為校本人文科與科學科技科,並引入多項新科技及AI應用程式,包括智能機械人、自動演奏鋼琴、AI運動程式、模擬飛行駕駛器等,積極應用到教學之中。王淑芬校長認為唯有生活化、趣味化和多元化應用及推動STEAM教育,將科學探究精神貫穿於整個校園環境,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造力。

引入機械人員工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路德會聖十架學校的學生對引入三位機械人夥伴反應熱烈,王淑芬校長認為應用及推動STEAM教育應該生活化、趣味化和多元化。
小一班房外的科學裝置
利用樓梯轉角位的主題展出學生作品

學校今個學年進行了重大課程改革,分拆人文科及科學科,王淑芬校長指課程調整強調通過動手動腦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基本工程思維,讓他們理解科學與科技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除了課程框架及內容,校方亦大手引入多項新科技及AI應用程式,從各樓層轉角處依學科主題佈置的學生作品展,到小一班房外走廊上可供課間動手探索的科學裝置,將校園打造成一個巨大的、沉浸式的科學學習空間。

機械人「搬寶」
機械人「大寶」

其中一項最受學生歡迎的新科技,是校方引入的三位機械人員工——「大寶」、「小寶」及「搬寶」,「大寶」內置豐富的有聲書資源,學生可跟讀中英文字詞,鼓勵自主學習;「小寶」則穿梭於不同樓層,即時解答學生疑問並提供導航服務;「搬寶」則負責較為繁重的實務工作,協助搬運功課和雜物,有效減輕教職員的負擔。三款智能機械人由本地教育科技先驅Tobot Solution Limited(托寶智能方案)為學校提供,學生對引入三位機械人夥伴反應熱烈。小六的何同學表示最喜歡「小寶」:「它可以帶我導遊學校,令我知道學校有哪些特別的設施和活動。」同年級的陳同學則偏愛可放在桌面的小型機械人Kebbi:「因為可以和它傾偈,Kebbi還會根據指令表演跳舞!」

全面活用AI於教學之中

科學科技室
學校水耕機的自動灌溉系統由學生設計及製作

在科學科技科堂上,學生會學習如何編程製作自動灌溉系統,應用於學校的水耕機。學生需要用代碼和指令去操作水耕機,例如用條件判斷該何時該澆水;做測試時,也要制定適當步驟及數據來測試程序,鍛煉了他們動手實踐能力和除錯能力。學校亦會舉行年度STEAM Day,各年級有不同主題實驗,如一年級製作「房屋屋頂」認識物料特性;二年級設計「磁石玩具」學習磁力原理等。學生的作品有機會代表班級出賽,讓學生更投入創作,同時收獲難得的科創經驗。

強調「動手動腦」的STEAM學習活動
學生在室內AI運動吧進行跳躍、跳繩等運動

不只是科學科,學校更將AI技術全面應用於教學中,例如體育科引進AI運動平台,收集學生運動數據並進行分析,提供針對性訓練建議;老師亦會利用AI系統分析、批改學生寫作、給予具體修改意見,活用AI為教學全方位增值。王校長希望通過系統化的科學教育,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與概念,培養科學技能及建立基本的科學態度。「AI智能工具在未來不可或缺,因此我們要教授學生相關平台使用方法及資訊素養,為未來做好準備。」

冀將芬蘭式自主學習氣氛帶入校園

停泊在操場的「芬蘭號」
「芬蘭號」內部

學校科學的氛圍更延伸至操場上停泊的退役巴士「芬蘭號」(Finn)。王校長分享「芬蘭號」的由來:「多次帶學生前往芬蘭遊學後,我們希望將芬蘭式的自主學習氛圍帶入校園。」校方在巴士上層引入芬蘭Arkki School的LEGO STEM課程,結合VR裝置,以「問題為本」模式引導學生規劃未來城市;下層則參考芬蘭圖書館概念,打造舒適的閱讀角落。王校長認為:「比起課本理論的『紙上談兵』,我們希望科技能真正走進校園,發揮用途,讓小朋友感受到科學如何改善生活、服務生活。」

學校希望透過「芬蘭號」將芬蘭教育的特色帶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