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數手指,主持以青少年家長為對象的家長讀書會已有十五年,最常困擾家長的煩惱包括:「我這樣愛孩子,為甚麼孩子總是拒絕我?」或是:「孩子是否不愛我了?」幸而在絕大部分的家庭內,不管大家如何冷漠、對立,甚至家嘈屋閉,愛仍然存在。

一切的誤會、錯失與不領情,皆因溝通失誤而起。溝通要透過語言,如果用錯語言溝通,莫怪人家接收不足。Dr. Gary Chapman於一九九二年出版《愛的五種語言》一書,提出五種人與人之間表達與感受愛的主要方式,很高興香港有致力於促進健康和諧的家庭和社會關係的李錦記家族基金,宣傳及鼓勵大家運用「五種愛的語言」向家人表達愛與關懷:一、肯定的言語:讚美:「我知道你有盡力,真乖!」或是示愛:「我愛你!」二、精心的時刻:共度沒有旁騖的、只專注於對方的Quality Time。三、接受禮物:不需要名貴,而是代表「我知道你心意,我看見甚麼都想起你」的禮物。四、服務的行動:體貼對方的需要並自發幫忙,例如分擔家務。五、身體的接觸:愛的抱抱、牽手及親吻。

每個人都有一種至多種「愛的語言」,而我們通常會用自己希望得到愛的方式,去向別人表達愛。例如,家長以「服務的行動」去關心孩子,用心安排一切,而孩子卻嫌媽媽管頭管腳,只想要適時的鼓勵說話(肯定的言語),對媽媽的體貼細心表現煩躁,令媽媽感覺傷害。要明白你們之間並非沒有愛,而是言語不通、雞同鴨講。要愛得你情我願水乳交融,就要懂得用對方明白及喜歡的語言表達愛!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