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遊戲訓練透過小組形式,讓父母在互相支持的氣氛下,學習「兒童為本遊戲治療」的理論和技巧,並每周在家與子女進行三十分鐘的實踐,於「特別遊戲時間」中學習以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情緒,為他們的不當行為設限,藉此提升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信心。

一套家長必備而有效的育兒工具

親子遊戲愛連繫協會自二零二零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推動親子遊戲理念,希望透過結合理論與實踐,為不同家庭提供可持續的教育模式。過去五年,協會已完成過百堂親子遊戲課,逾百間學校及機構參與,超過一千個本地家庭受惠。協會就親子遊戲治療進行了一項成效研究,邀請了一百零七位來自十六間小學、年齡介乎六至八歲的低收入兒童家長,參與為期七周的線上親子遊戲治療,隨後透過「兒童行為問卷」評估介入前後的成效,並於早前舉辦的《混沌少年期的超前部署》親子遊戲成效分享會中展示研究結果。研究顯示不論兒童的內化(例如焦慮及抑鬱情緒)及外化問題(例如攻擊性行為問題),都得到顯著改善,當中以需要介入治療的高危群組改善幅度最大。研究亦顯示家長學習課程後,育兒技能明顯提升,更懂得以同理心與孩子作正向溝通,孩子亦減少以問題行為表達情緒。

分享會上請來幾位完成了親子遊戲治療課程的家長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

分享會上請來幾位完成了親子遊戲治療課程的家長,真人實證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家長普遍認同親子遊戲有助改善親子關係,治療後孩子都很願意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增進了親子間的瞭解。此外,很多孩子試過遊戲治療後,都非常喜歡與父母一對一全集中的「特別遊戲時間」,不少個案都顯示孩子在遊戲後,情緒問題有明顯改善。親子遊戲愛連繫協會主席及總督導周婉芬博士指出,協會過去幾年的工作顯示遊戲能有效地改善家庭溝通模式,尤其是在面對青少年階段挑戰時,更顯出其預防及治療的成效。

三大實用技巧分享

家長們認為三個親子遊戲技巧最為實用,一、甜甜圈理論: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就像甜甜圈本身和它中間的洞,我們很多時把焦點放到中間的洞,只看到孩子的問題行為和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忽略了甜甜圈本身的美好。家長要學習欣賞孩子的長處,不應着眼於缺點上。二、回應孩子的情緒:雙方情緒升溫時容易因暴怒失控,不只令溝通無效,更可能傷害親子關係。因此與子女溝通時,家長要做一個「恆溫器」而非「溫度計」,不要隨着孩子的情緒升溫,保持平心靜氣,永遠先回應孩子的情緒,讓他們的感受被聽見被看見。感受得到認同後,孩子往往能冷靜下來繼續正面溝通,減少情緒爆發及掀起罵戰的機會。三、選擇後果:不要為孩子做決定或下命令,而是給予他們選擇,例如先做功課,或是先休息十五分鐘再做功課。既有選擇的自由,也要承擔選擇的後果,從中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自律。

親子遊戲愛連繫協會主席及總督導周婉芬博士

家長認為親子遊戲治療的技巧不僅可以用在子女上,更可推及家中其他成員,畢生受用。協會期望透過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進一步將親子遊戲教育推廣至更多學校及家庭。周婉芬博士認為:「提早打好親子關係,到子女踏入青少年期時,更大機會令他們願意與父母傾訴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