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始,許多家長都紛紛為孩子物色課外活動,讓他們在課堂以外也能快樂學習,發展潛能。但你知道嗎?根據社署新登記保護兒童個案,單在2025年首季已有11宗涉及補習老師或課外活動教練。選擇活動不只是看興趣、師資和時間,更要留意背後的「安全細節」,例如機構是否具備清晰的安全政策、導師是否接受過相關培訓,以及個人資料的處理方式。

留意以下三個守護兒童要點,可以幫助家長在報名前做足功課,讓孩子在安全愉快的環境中吸收新知識。

貼士一:機構有沒有「兒童安全政策」?

家長在報名前,應仔細瞭解機構是否有兒童保護政策、導師是否經過背景審查,以及如何處理兒童安全問題。

首先,家長可瞭解機構是否有清晰的兒童安全政策,並確保這些政策能公開查閱。內容應包括導師行為守則、防止欺凌及性騷擾的措施,以及舉報和處理投訴的程序。報名前,不妨主動詢問:「你們有沒有書面或網上版兒童安全政策?可以給我看嗎?」同時,檢查機構是否有緊急應變方案,例如意外處理或聯絡家長的流程,並觀察場地是否張貼安全守則,是否設有明確的舉報渠道,並確保舉報過程能保護私隱。

舉個例子,如果活動中心設於商場內,家長可問:「當年紀較小的小朋友需要使用商場的洗手間時,會由誰陪同?」另外,也可詢問:「課堂期間會有多於一位成人在場嗎?中心會否有監察措施?」這些細節能反映機構是否有周全的安排,真正重視兒童安全。

此外,家長應先調查機構背景,透過網上搜尋瞭解其過往紀錄,是否曾發生與兒童安全有關的問題,以及如何處理。這些細節能反映機構是否真正重視兒童安全。

貼士二:孩子的個人資料會怎樣被使用?

其次,家長必須瞭解機構如何收集和使用孩子的個人資料。你知道孩子在課堂上的照片會如何使用嗎?是否會被上載到社交平台、宣傳刊物,甚至公開網站?又例如,有些補習社會在門外展示學生的獎狀或試卷,當中可能包含孩子的全名和就讀學校——這些資料一旦公開,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風險。

個人資料處理不當,可能帶來隱私風險。報名前,請仔細閱讀機構的資料收集聲明,瞭解會收集哪些資料、如何儲存及使用,並確認是否符合私隱保障原則。

家長應避免提供過多敏感資料,如身份證號碼、就讀學校等,除非有合理原因,並問清楚:「孩子的照片或影片會用在哪裏?使用前會否徵求家長和孩子同意?」同時,確認機構是否有資料刪除機制,例如活動結束後會否銷毀資料。這些都是衡量機構專業度和透明度的重要指標。

貼士三:家長的持續參與很重要!

最後,即使活動安排看似完善,家長仍需保持關注,瞭解孩子在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可以爭取觀課機會,或在活動後與導師簡單交流,瞭解孩子的表現。同時,與孩子保持開放對話,問一些開放式問題:「今天有甚麼特別開心的事?有沒有甚麼讓你覺得不舒服?」並教導孩子,他們有權說「不」,並認識成人應有的行為界線,更要讓他們知道遇到問題時可以找誰幫忙。這樣不僅能及早發現問題,也能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相信每個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安全,活動安排若缺乏保障機制,可能會讓孩子面臨安全隱患。守護孩子的安全,不只是機構的責任,也是家長的重要一環。 讓我們一起做足準備, 與孩子一起展開安全、愉快的新學年 !

數據來源:社會福利署新登記保護兒童個案

資料來源:香港救助兒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