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駿今年九歲,跟公公及婆婆同住,由於有過度活躍徵狀及行為問題,由社工轉介來作評估。詳談後知道小駿由幼兒階段已經十分活躍,經常跑跑跳跳,好像裝了摩打一樣,不甚需要休息。他亦喜歡說話,朋輩之間很多爭執,甚至有時會動手打人;上堂及做功課時,又喜歡眈天望地,很難專注。其他生活自理各方面,婆婆形容為「亂糟糟、沒記性」,沒有規律可言,管教上令她覺得壓力很大,亦感到很無奈。由於小駿來到門診跟進前,已經由慈善團體支援見過私家精神科醫生,並跟進了藥物治療,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的徵狀已有明顯改善。但是對抗及違規行為仍是無日無之,他說自己常常感到憤怒及不安。從前婆婆跟他說父母在外地工作,姨姨卻說他父母雙亡,最近他偷聽家人在討論媽媽進了醫院,他覺得大人的說話令他十分難受。隨着年紀越大,他開始意識到大人的謊話,禁不住問:「究竟我媽媽是誰?」其實婆婆私下說,他媽媽從小都有行為問題,其後濫藥吸食冰毒,引致小駿的哥哥年僅三個月期間身亡,她自己亦要經常進出精神科醫院及戒毒所;小駿的爸爸亦有相同背景,更有犯罪及坐監紀錄,所以婆婆一向都不想他知道底蘊,亦不知從何說起。

我跟小駿傾談時,其實他從偷聽大人的說話中已知道得八八九九,一方面覺得自己被欺騙,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亦感到很憤怒,為甚麼父母「不要我」?婆婆很難找到社工支援,勸喻媽媽放棄監護權,令他在照顧小駿日常生活上不會綁手綁腳。小駿開始踏入青春期,情緒波動,思想較為偏激,很想追求心中的答案。我勸喻婆婆應誠懇及直接地用他明白的說話道出「真相」。雖然婆婆覺得很為難,但其實小駿亦已心中有數。最重要是婆婆可以開心見誠地告訴小駿,協助他過渡去接受自己的身世。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