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長依然記得小時候在社區到處蹓躂的日子,和鄰舍的小朋友自由自在地玩遊戲、踢球和閒聊,是美好的童年回憶。昔日如果父母跟子女說帶他們外出,孩子們一般都會興奮莫名,十分期待。但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一切,現在的孩子似乎更喜歡留在家裏上網、看YouTube和TikTok短視頻、到訪社交網站及玩遊戲機。最近英國一項調查顯示,三份之一的兒童放學後沒有到屋外玩耍,就算是周末,也有兩成多的兒童足不出戶,類似的情況在美國、日本、台灣、香港及其他地區也一樣。醫療界發現,現今孩童的健康正在走下坡。

戶外玩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很重要,缺乏戶外活動的孩子容易痴肥、近視、體能衰弱、焦慮和抑鬱;患上手機成癮症的機會增加,而且社交能力下降,甚至不認識同理心。當他們感到孤單和受情緒困擾時,最方便是去找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諮詢一下,此舉令他們跟社群更脫節,造成惡性循環。所以家長宜多安排孩子到戶外活動,讓他們能有健全的身心發展。當我在郊野、沙灘和公園看見一大群小朋友開心地追逐,很容易受到他們輕鬆愉快的氛圍感染;我亦觀察到這些戶外活動促進了孩子互相合作、傾聽他人和溝通協調的能力。他們一起遊戲的時候,不時會發明新頴的玩法,既啟發創意,又培養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當他們輸了球賽或在攀爬運動中落後,他們會思考在失敗中如何改進,學習面對失敗可鍛鍊韌性,是重要的人生實力訓練課。家長不妨盡量抽時間帶孩子到公園和遊樂場玩耍,如果能陪同子女遠足旅行就更好了,讓孩子有機會親近大自然。當他們經常和野生小動物和各類花草樹木接觸,自然會萌生關懷之情,相信日後也會更愛護環境及地球呢!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