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發生嚴重火災,除了成人在網絡上接受到不同資訊,小朋友亦會透過新聞等得悉事情發展。有家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小朋友昨晚看到新聞後,突然自己收拾東西,準備了一個「走難袋」。輔導心理學家黃杏琳(Lorna)提醒,小朋友看到火災消息後感到害怕、傷心及不安都屬正常反應,家長要留意小朋友有否出現創傷反應徵兆,適時尋求協助。

保持生活如常 透過對話建立安全感

Lorna建議在小朋友看過火災新聞後,家長可以進行三部曲,守護小朋友的情緒。首先,家長要顯示接納與確認小朋友的情緒,讓小朋友知道害怕和擔心都是正常反應。另外,家長亦應過濾媒體資訊,減少孩子接觸重複、無情的災難畫面,並在旁解釋事件經過,以及強調有許多勇敢的人正在救援,聚焦「幫手」與希望。日常生活方面,應保持小朋友作息穩定,如準時吃飯、睡覺及玩耍,多給予關愛和支持。

第二步,家長可以主動關懷小朋友,瞭解他們的想法。Lorna表示家長可以以下三種對話模式,建立小朋友的安全感:「第一,開啟對話類:『你心裏有沒有在想甚麼事情?』第二,提供確認與安慰類:『覺得害怕真的沒關係,我在這裏陪伴你。』第三,建立安全感類:『看看我們的家,現在這裏很安全,爸爸媽媽會保護你。』」

假如小朋友顯示不安,家長可以不同方式讓小朋友安心。例如鼓勵小朋友用語言表達,告訴信任的大人「我怕怕」或「我很難過」;或以創意抒發,如畫畫、寫卡片為受傷的人加油等。家長亦可以教小朋友練習「吹蠟燭」呼吸,慢慢深呼吸讓身心放鬆。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創傷反應症狀

家長一旦發現小朋友出現創傷反應徵兆,便要特別留意。Lorna提醒不同年齡的創傷反應症狀也有不同:

幼兒(3-6歲)常見徵兆:

•  突然驚恐發作、尖叫、大哭
•  分離焦慮加劇(堅持要黏著爸爸媽媽,不願意上學)
•  退化行為:重新尿床、吮手指、講嬰兒話
•  反覆玩「火災」主題遊戲(用玩具模擬起火、救人)
•  怕黑、怕煙、怕火(連蠟燭、生日蛋糕都怕)
•  睡覺驚醒、發惡夢(醒咗喊「火!火!」或相關火災新聞的說話)

兒童(6-12歲)常見徵兆:

•  情緒大起大落,易怒、暴躁
•  變得異常安靜、退縮、不講話
•  專注力下降、功課退步
•  身體症狀:肚痛、頭痛、胃口差(但經檢查並沒有生病)
•  反覆問「會唔會屋企都着火?」、「我哋會唔會死?」
•  強迫行為:不斷檢查門窗、檢查煤氣、廚房煮食爐等
•  惡夢、失眠、怕獨自睡覺
•  內疚感:「係唔係如果我唔亂玩火就唔會有咁多人死……」(即使完全無直接關係)

青少年(12歲以上)可能出現:

•  麻木、避開所有相關新聞
•  自責或憤怒(怪政府、怪消防、怪死者)
•  過度關注新聞、一直重看片段
•  開始討論生死、存在意義
•  風險行為增加(有些會用危險方式宣洩)

最後Lorna提醒家長:「如果以上情況持續超過二至四星期仍未改善,就要考慮找心理學家或相關機構恊助,特別是子女每晚發惡夢或持續驚恐、完全不肯上學或出門、有自殘或講「想死」等說話(即使是講笑),甚或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TSD)典型症狀:閃回(flashback)、見到火就全身僵硬發抖,便應立即求助。」

輔導心理學家黃杏琳Lorna │ 輔導心理學碩士,創傷心理學碩士,擁有家庭治療深造文憑及情緒取向治療訓練證書、資深輔導心理學家及精神健康急救認可導師資格。曾駐國際學校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輔導,自己亦是母親,希望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及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