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餐店醫肚,旁邊坐着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和目測是高小學生的兒子。吸引到我留意他們的是凝重的氣氛及繃緊的臉容,明明是暑假末的一個大好艷陽天,為甚麼竟像低氣壓籠罩?心中正嘀咕是否發生了甚麼慘事,媽媽終於打斷了良久的沉默,開始以斥責的語氣及洪亮的聲音訓示兒子,包括主菜「新學年快要來臨必須努力讀書」,以及各式配菜如「表姐鋼琴已經考了八級你還是五級」、「叫你不要老看中文書也要看看英文書」、「昨天上補習社又遲到五分鐘壞習慣總是不改」、「你看你今天穿成甚麼樣子」、「我說話你為甚麼不看着我」……之類。而爸爸只是一臉事不關己地大嚼漢堡,看似擔心火頭會隨時燒到自己身上。

莫說是那位被當眾羞辱的兒子,就連我這個難以倖免讓負能量音波不停鑽入耳中的路人甲,也頓感食不下嚥。在這種情況下,要怪罪母親病態責罵孩子很容易,我當然不贊同媽媽的做法,卻看得出作為當事人那種不自覺的沉溺——換句話說,她並不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假如我勇敢一點,不怕被人責怪為「厚多士」,就該抽出鏡子給這位媽媽照一照,說不定她也會被自己那兇狠的眼神、怒豎的雙眉,以及咬牙切齒的神情震懾。畢竟,她面對的是猶如心肝寶貝的兒子,而不是殺父仇人。父母的天職和責任是要把孩子養育成人,這點毋庸置疑。需要置疑的是因此而衍生的迷思(我更喜歡稱之為謬誤),就是「成人」的規格只有一種,以偏蓋全的講法很多時就是「入好的小學然後好的中學然後好的大學人生就一帆風順」的豐盛人生理想藍圖。如果一定要跟別人定的規矩來跑,家長的壓力自然巨大,繼而轉嫁至孩子身上,沒有人樂見。

我一直主張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父母宜認清自家孩子的個性、喜好、優勢、弱點……並潛移默化,耐心管教,以愛同行。我喜歡的歌《Shall We Talk》中有這樣一句:「孩童只盼望歡樂,大人只知道期望,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體恤對方?」除了少量超特殊情況之外,孩子應該是父母此生此世最濃情化不開的人,而父母亦是子女最能信任最能依靠的,莫讓由人云亦云而引發的過慮及恐懼影響親子關係,甚至犧牲孩子對生命的樂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