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開始前,訪問者首先被受訪者的問題問倒:「你覺得音樂劇在香港是否有市場?」即時的反應我想說「有」,因為儘管數目不多,香港仍有完善的演出場地,而且每年皆不乏世界知名的音樂劇及一流的班子來港演出;但細心一想,我又想回答「不大有」,因為香港的音樂劇捧場客來來去去都是那一撮小眾,播種多年,至今仍未普及。縱然如《歌聲魅影》、《孤星淚》、《媽媽咪呀》及《雨中樂飛揚》等大劇目膾炙人口,在香港,曾進場觀看的觀眾仍是少數。

Mermen Musical School是一家以教授音樂劇為主的藝術產業,以專業的師資及優秀的製作品質,致力向全港大中小學推廣優質音樂劇藝術教育。推動兩位創辦人一往無前的,除了對音樂劇最專注的熱誠之外,更因為音樂劇對年青一代德、智、體、群、美的全方位發展,影響至深。

情迷音樂劇

Mermen Musical School的創辦人之一、創意總監鍾紫莎(Salena)曾撰寫文化欄目,闡釋甚麼是「音樂劇」:「在香港,不少人會把音樂劇和歌劇混淆。音樂劇早期曾被稱為歌舞劇,是糅合了歌唱、舞蹈、戲劇及特技等的舞台藝術。音樂劇與歌劇最大分別是:它對音樂、歌詞、對白和肢體動作給予了同等重視,音樂劇經常會運用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和當中的樂器編制,能容納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也不一定以始於十六世紀意大利的美聲唱法來演繹歌曲。音樂劇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文化最盛行、演出最頻繁、不愁沒有表演的地方,非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及英國倫敦的西區莫屬。」

另一位創辦人、Mermen Musical School的音樂總監及聲樂指導何冠儀(Gillian),十六歲時第一次在學校欣賞了《孤星淚》的影片,令她深受感動,尤其是Lea Salonga在劇中演唱的《On MyOwn》,令她馬上立下投身音樂劇的志願。「我從小便喜歡唱歌,然而從未獲選參加合唱團,老師的解釋是覺得我的唱腔不適合。接觸音樂劇後,我發現這套唱法的表現力很強,而自己唱起來亦得心應手!可惜香港並沒有正統的音樂劇訓練學校,就連香港演藝學院的專業音樂劇課程也停辦多年,我只有加入演藝學院修讀戲劇,同時不斷自我進修音樂劇。其實,很多人用錯唱法來表演音樂劇,我希望可以令更多人對音樂劇有正確認識,故此畢業後更開始教音樂劇,累積經驗後,更與友人開設Mermen Musical School。」

歌唱指導是一項反覆的工作,排戲前要先教導,排戲後也要再檢討。

多元化藝術訓練

「音樂劇是一種腦部訓練,需要同時唱歌和舞蹈,的確不容易。以唱歌為例,演員不單要背誦歌詞、咬字清晰,更要懂得自然抒發情感;除此之外,表演音樂劇需要投入很深感情,與歌詞缺乏連貫性、情感跳躍得很快的流行歌曲大不相同,音樂劇要求演員不斷發掘內心世界,一直達至靈魂深處,因此表現感覺時特別痛快淋漓。以《Unexpected Song》為例,歌曲表達了主人翁在愛情意外降臨時的喜悅與慌張,一句一句、層層遞進,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表達『Unexpected』帶來的衝擊和甜蜜,情感豐富。對於經常被批評為不善溝通及缺乏同理心的年青一代來說,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情感教育。」

「由於音樂劇歌詞大多淺白,而且以英文為主,就算是較年幼的孩子,亦不難掌握當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習音樂劇的唯一大前提是興趣,即使被評為『五音不全』,很多時候只是聽力較弱或緊張所致,並非無法根治的問題。只要放慢步伐,認清楚音調再唱出,表現便會有所改善。至於肢體動作方面,有別於標準化的舞蹈如芭蕾舞,音樂劇較具彈性,有時沒有跳舞場景亦可。我相信所有孩子都可以表演音樂劇,亦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表演音樂劇的天分,只要老師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別的情況給予指導和意見,為他們度身訂做合適的訓練。我們甚至會配合每一位學員的特質,調節合適的音域及動作,令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

Salena表示:「以我為例,在認識Gillian時我其實正參與她主理的其中一次音樂劇演出,當中有一段較嫵媚的舞蹈場口,我練來練去只感覺不自然,Gillian於是把舞蹈略為改編,讓我在最後關頭一躍而出被大家接住!而且她得知我曾經學習踢踏舞,便安排一段踢踏表演。她的悉心安排,就是希望給予大家在舞台上一展所長的機會。」

當演出需要有和聲墊場,歌唱指導也要「變身」和聲歌手錄音指導。

幫助孩子踏上舞台

Gillian指出,教授孩子,最重要是懂得跟他們溝通,很多成年人認為顯淺的道理,孩子只感到概念模糊。「舉個例子,在我們曾製作的《花木蘭》音樂劇中,有一位負責指揮軍隊的將軍,飾演該角色的學生始終沒法表現出將軍應有的氣勢,因為『氣勢』對一個小學生來說其實是甚麼呢?他根本不明白、亦捉摸不來。我把他拉到一邊說悄悄話,告訴他一會在台上要想像自己在扮演『關公』,他馬上明白了,表現叫人眼前一亮。很多例子都可以證明,當學生找對了入門途徑,便會全情投入,不斷嘗試,而且表現優秀。」

音樂劇講究團體合作,Gillian接觸的學生都對音樂劇充滿熱情,彼此間有很強的凝聚力,更可締結深厚的友誼。當然,當中亦有一些特別需要小心處理的細節。「音樂劇少不免有主角、配角甚至伴唱的角色,相對主要角色,配角以至伴唱更需要我們鼓勵和心理輔導,因為他們付出的時間和心血同樣多,卻常常站在鎂光燈以外。我會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經歷,過去亦是一步一步從小角色做起。然而配角也是一個難得的訓練機會,對整個舞台表演更是不可或缺。事實上,孩子對於能否擔當主角不太重視,反而是家長會耿耿於懷。例如《戀愛大爆髮》是一齣大製作,有百多位學生參與其中,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擔演要角,結果演出後不少家長圍着導演質問,不滿自己的孩子戲分太少,而剛順利完成演出的孩子本來十分興奮,不明白爸爸媽媽為甚麼在外面罵人!我明白家長都希望子女在台上成為眾人焦點,然而我們也要尊重劇本安排。」

負責推廣音樂劇的Salena補充道:「Gillian作為製作音樂劇的統籌及專家,會根據演員特質調節和編排劇本,讓學生排練及演出一些主、次角色不太分明的劇目,盡量令每位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而Gillian亦總結:「有人說音樂劇是一種品德教育,我認為一旦帶孩子進入音樂劇的花花世界,他們自然會對自己有所要求,希望盡力做到最好。反過來說,我不希望強硬要求學生依循指示,而是彼此之間多一些互動交流,從而衝擊出更多新意念。除了籌辦學校演出外,我們亦有計劃推出屬於自己劇團的音樂劇,有機會的話亦會多作公開演出,讓公眾接觸音樂劇這門藝術。」

**********

總編輯許芷茵的話:

為了讓公眾更加瞭解音樂劇,我請Gillian從零開始介紹一齣音樂劇的誕生過程。她說:「音樂劇的誕生從演員開始,普通戲劇會按劇本來分配演員角色,然而音樂劇會根據演員的天賦和特徵而選擇相應的劇本。例如要發揮演員充沛的活力,便選擇一些青春洋溢的歌舞劇本,例如《我要高飛》和《歌舞青春》,當然亦要看他們的肢體動作是否足夠靈活,再決定舞蹈元素的多寡。下一步是編輯劇本,音樂劇可以長達三個小時,然而在學校演出兩個小時已是上限,對初學者來說挑戰性很大。處理好劇本後,接着便是選角,每位參加者都會試唱所有歌曲,再根據他們的能力分配角色。演員的外表再討好也好,唱功才是最重要。分配好角色後便開始排練的部分,包括排戲、排舞、排位和練歌等。到中後期才讓他們看服飾,着他們留意當中須注意的細節(例如某些手袖設計可能會影響動作)。至於舞台設計,更可能是臨近演出才有機會看到。由於有一些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會怯場,所以正式登台演出前兩個星期,演員會開始戴麥克風排練,適應在舞台上表演。一般而言,從構思到演出整個過程約需時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