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吃得清淡,多呼吸新鮮空氣,做適量運動,少執着,隨遇而安……以上都是一些獲得廣大認同的健康生活守則。細心留意一下,這種生活態度不就是取材自農夫的生活模式?當人類自農業社會演進至工業社會繼而演進至現今的科技時代,生活好像舒適了、方便了,而且效率亦更高,另一方面,原來經過科技改良的食物雖然美味又漂亮,但在發揮食物的最根本作用——為人體提供養分上,卻偏離得越來越遠。同樣地,人類每天努力工作,為了改善生活,最後卻沒有時間沒有精神沒有心機沒有閒情去欣賞及享受生活。更常見的,是我們住在這個可愛的藍色星球上,希冀風調雨順、家宅平安,卻時時刻刻任意抽取它的資源,破壞地球生態,令人不禁反思,這豈不是在自己的家隨便砸上一個二個大洞,直至整家屋子塌下也不覺醒嗎?

科技進步,甚麼都像是唾手可得——食物有即食的,熱水按個掣就有,要橫越半個地球也不過是半天的事,可是從另一角度看來:食物對身體有害無益,買得了最昂貴的被褥卻買不了安穩的睡眠,屋寬心不寬,懂得千百道玩樂的點子卻不快樂……我們的生活,真的改善了嗎?活着不等於生活,躺着不同睡着,正如笑着不代表快樂,精通兩文三語通曉十八般武藝的高材生,對生活一無所知的比比皆是,到頭來,他們是社會的棟樑,還是亂局的傻子?希望大家都有機會來生活書院逛逛,反思一下生活的真義。  

生活書院位於大埔錦山,由一群充滿熱誠的教育及文化藝術推動者成立,他們相信廣義的教育才是未來世界的出口,因此希望為本地的生命、文化及環境教育注入嶄新元素,致力透過創作和體驗式學習,為生活的平常創造新的價值,並為社會帶來美好的改變。在他們眼中,智慧、視野、文化和價值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們抱持為現在及未來建構新的生活概念,以及創造善良、永續環境的抱負,把生活書院打造成一個生命教育中心,除了設立令人眼界大開的展覽之外,更圍繞「生命教育」的主題,舉辦包括工作坊、研討會、交流觀摩、講座及教材研發等不同的文化藝術及環境教育活動。

推動生命教育

創辦人之一的嚴惠英,從前是位教師,有感教育制度內的漏洞與不足,縱然人人有機會接受十二年免費教育,卻仍然有不少年青人對生活抱有疑惑及不滿、對社會感到失望,亦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遂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攜手推動生命教育的工作:「我視生命教育為瞭解自己心靈的需要,以及知道自己與社會和世界的連結。現在的教育太過自我中心,人們只知道如何滿足自己的希望和慾望,我認為該透過教導小朋友觀察身邊的事物,讓他們瞭解世界和自己的關係。當你慢慢觀察到這種關係,便能明白自己和對方的需要,從而付出。當你付出並跟別人連結時,便會瞭解到自己內心一些需要處理的心理狀況,例如情緒或溝通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被處理,跟別人就難以連結。這個情況亦特別適用於老師身上——當你經常失控,沒有人生方向,又如何感動學生?我發覺『生命教育』其實是每個人的貼身所需,而教育更應該由最基本的生活開始,故我們將這裏命名為『生活書院』。」

生活書院有很多常設展覽,例如「田中研習室」,目的是希望參觀者能藉着認識食物的生產過程,瞭解大自然的角色和與個人的連結,並發現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天地之初,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緊密,農作物是由人與大自然合作得來的產物,農民要尊重大自然,甚麼時候播種,甚麼時候收割,都必須聆聽大自然的訊息。直至科技發達,不少人認為科學手法可以改變種植,嚴惠英認為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一件事,人類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但人類控制大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並非即時顯現,而是假以時日才會現形。

針對這個課題,「田中研習室」解釋了有機耕種的重要性,以及二十四節氣中,人和天氣、以至太陽的關係,亦有介紹一些農夫的故事,講解農夫是如何跟其他物種和動物相處,希望我們在吃東西時,想到原來食物以及人類的存活跟大自然是有緊密的連結。研習室以活潑有趣、簡單易明的手法解釋了科學耕種的壞處,例如化肥是由石油提煉出來,而石油是會有用完的一天,使用化肥除了會令食物缺失一些物質和傷害其他生物之外,其生產過程並不是一個「永續」的系統。另外,泥土是靠真菌和其他泥土裏的生物而製造養分供應給植物,再變成我們的食物。泥土經破壞後不能馬上恢復適合作物生長的狀態,死了的真菌亦需要時間重新恢復生機。人類認為自己能夠用科學的方法來控制大自然,但其實這些方法對自己和大自然所造成的負面後果,將來亦由人類來承受。

而「食物研習室」則主攻有關食物的議題。講解員會先帶領參加者瞭解自己的飲食習慣,讓他們知道自己平日吃的究竟是甚麼種類的食物,之後介紹食物由種植、製造、購買到真正食用的過程,讓參加者認識和思考化肥、基因改造和添加劑對食物的影響,例如:如果天生天養的雞一年只生十至十二枚雞蛋,那現在的工廠雞一年下三百枚蛋,那些蛋會是甚麼質素?人造色素全有編碼,一字排開赫然發現我們熟悉的胡蘿蔔素(編號E160a),親切如家人的原因是它其實就是你打開家中雪櫃任何一瓶人造橙汁的化妝品;麵包越鬆軟美味,含的化學元素就越多;香精逐支聞,會認出好多熟悉的栗子味、士多啤梨及檸檬味等,當然也是化學品。展館內介紹添加劑之父的覺醒,是真事也是黑色幽默,內容講及添加劑的始創人如何把添加劑帶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家人想吃加有添加劑的食物時卻大力阻止。研習室亦有向參加者介紹一種台灣的胚芽餅,讓大家一嚐無添加食物的滋味。這種胚芽餅的開發人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造餅師傅,他原本覺得餅乾裏不加添加劑並不可行,但靠着眾人的力量不斷嘗試,最終研發出無添加餅乾。除此之外,研習室亦提供不同的活動,例如讓小朋友嘗試耕種,或是教他們自己做飯,讓他們反省自己每天吃的是從何而來,從而學習感恩。如果有時間的話,更有專人教授參加者自製可樂,根據可樂的原裝化學成分親手調製,讓孩子明白可樂是由不同的化學劑組成,從而思考日後是否繼續飲用。

從食中修煉善良

參觀過後,講解員會要求參加者把想改善的問題寫在小卡上,提醒自己更有恆心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而最令我感悟良多的是展館內的一面展板,讓大家思考為甚麼「食」字是「人」與「良」的組合——除了是用食把人和善良連結,用善良的心去學習食,人從食中修煉善良,亦令我想到如果食得不良,人還站得高站得穩嗎?嚴惠英表示:「在學校任教時,學生吃的食物常常令我大吃一驚,例如有些學生會每天吃兩包即食麵而面不改容!我是素食者,身邊亦有很多吃素的朋友,素食者的選擇一般較少,每每要看食物裏的成分,這令我更想去瞭解其實我們正在吃的究竟是甚麼。此外,近年流行的農耕亦令我有機會認識不同的農夫,例如『生活書院』的另外一位創辦人曾德平(國際知名藝術家),現在亦從事耕種,而不少年青人現在亦投入農業,對食物這個議題有所關注,我們希望讓不同人透過認識食物,重新與大自然連結。」

現今科技發達,很多小朋友都被網上世界吸引,甚至沉溺於電子世界之中,要他們真心領悟及欣賞生活的最基本,會不會是難事?嚴惠英說:「我不會視科技為『競爭對手』,亦無須特別抗衡它們,反而是讓小朋友體驗一些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事情。例如生活書院的部分老師提倡在活動期間禁止使用手提電話,更有不少小朋友認為自己是被家長『逼』來的,所以我們在講解的時候會以分享的態度,而不是教導的形式,容納他們和跟他們做朋友,我認為是生命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另一位被訪者葉洛民,從前也是位教師,她分享道:「我們相信心和心之間擁有連結的力量,會直接影響訊息的傳遞,而這需要由自身做起。活動開始時,我們會先為參加者準備一些遊戲,讓他們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及與其他人有更多互動。長遠來說,我們會舉辦一些青少年活動,每個星期六與青少年見面,透過做義工和彼此學習,長期下來可以看到他們心態上的改變。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亦可以改變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