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技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早已離不開互聯網和各種智能產品。當人人變成低頭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亦開始產生變化,曾有本地機構向家長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社交媒體時間過長,會為家人之間的關係帶來負面影響。近年,外國開始興起「數碼排毒」,即一段時間內完全遠離社交媒體和網絡世界,到底這是否可行?家長應否依循?

與其隔絕,不如教導

專家表示,互聯網及智能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預計數年後更將迎來「全網時代」,比起嘗試隔絕網絡,如何教導孩子掌握各種數碼技能及善用科技,才是家長的主要任務。

不少人關心孩子過度沉淪於網上世界,事實上,不少家長也是低頭族的一份子,當家長和子女各自均只專注於眼前的小小屏幕,親子關係自然會受到影響。因此,在使用智能產品及社交媒體方面,家長首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榜樣。

要改善機不離手的情況,家長可針對使用空間及時間兩方面為孩子訂立規則,同時自我規管。空間即是使用智能產品的場所,如在路上、餐桌上、聚會場合上甚至家中皆可設立放下手機的規定,集中於與彼此面對面的溝通。至於時間則是何時使用及使用時間的長短,家長可審視自己會否於起床後便立刻拿起電話,或是常於工作時間內利用個人社交網絡,這些均會為孩子帶來錯誤示範。

反思「錯失恐懼」

專家指出,不少人整天流連社交媒體與「錯失恐懼症」有關,尤其家長特別容易為孩子感到焦慮,擔心他們錯過某些社交活動或學習機會,因此無時無刻留意家長聊天群組、網上論壇及臉書頁面的資訊。事實上,這種錯失恐懼反映了家長內心的不安,並且對孩子的能力和表現,以及自己為孩子的安排有不自信的地方,因而透過不斷接收外界資訊來紓緩焦慮。家長應該思考這種不安情緒的來源,與其當一個被動的用家,盲目地接收甚至迷失於排山倒海的外界資訊中,更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需要,將精力集中於主動搜索相關及有用的資訊。

如家長能夠適當地運用科技,不讓生活被其操控,便無需完全隔絕互聯網及智能產品。更重要的是,面對面的交流是良好親子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享受通訊軟件的便利之餘,家長亦應尋找機會多與孩子親身接觸,促進彼此關係。

鳴謝︰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李月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