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這個字,對學校、家長以至學生來說都不會陌生。結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STEM教育成為全球教育新趨勢,目的除了鼓勵學生增進有關知識、把科普引進生活之內,更希望透過跨學科的綜合模式,培養學生的分析及解難能力,裝備他們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

儘管各持份者皆認同STEM是未來大勢所趨,但它在香港仍處於萌芽階段,各方面資源的需求甚殷。當學校正在為課時、教材及師資培訓費煞思量之際,家長又可以擔當何種角色,為培養孩子的STEM素質出一分力?

黃秉華,原為雜誌《電腦廣場》創刊總編輯,以筆名撰寫科技評論,現為STEM教育專家,通過寫作及主持講座,推動親子STEM教育。作為一位跟兒子關係親密的好爸爸,由他分享家長可以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及實踐方法,分外有說服力。

當很多人可能是因為順應潮流大趨勢而認同STEM的重要性,黃秉華的觀察卻很貼地、實在並有理據支持:「二零一六年,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為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報告指出,香港學生在教育改革後普遍不會選擇理科,除了醫科及法律等『神科』之外,其次受歡迎的就是商科,惟現時世界經濟皆以科技為首,長此下去人才的缺口會為香港的科技業帶來危機。香港需要發展創科經濟,例如在大灣區創立國際創科中心,香港的優勢是科研和資金,但很多職位都欠缺人手,長遠來說會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若然家長未能瞭解STEM以及欠缺有關素養在未來或會造成的問題,將來孩子很有可能難以面對世界日新月異的轉變。」

STEM在港發展未如理想

「科學及數學緊緊相連,在教育改革下,報讀高等數學的學生人數大幅下跌,即使工程系學生的數學能力亦見退步。香港數學人才不足的問題會在這幾年逐漸浮現,反觀深圳很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積極培育這方面的人才,如果香港不急起直追,未來或許要在外地引入專才。事實上,這個情況並不僅限於香港,日本在過去二十年也有出現學生數學能力下跌的情況,美國自二次大戰以來,一直無法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台灣的數學科收生也有不足的情況,這或與學校教育有關,因為現代教育視數學為謀生能力,例如會計等,只有尖子才會接觸高級數學,相對之下數學也是較難入門的科目,不少學生都十分抗拒,久而久之令更少人修讀數學科。」

一方面大家都明白到推動STEM刻不容緩,一方面STEM在香港的發展速度卻未如理想,令不少教育界人士、學校及家長都感到非常焦急。黃秉華表示:「學校對STEM無從入手,師資是其中一個問題。很多科目只需要背書或要求正確答案,STEM卻不是這樣的一回事——很多時它沒有模範答案,講求探究、分析及不斷發問等,並且要做很多專題研習,老師及其教學方向和以前有很大分別。然而,培育STEM的人才不能單靠學校,家庭是重要一環,很多美國家庭都會和孩子進行科學對話,而研究發現這類家庭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優秀。如家長未能及時『開竅』,明白到STEM能力不可以靠背誦及補習來培養,或會錯過孩子八至十二歲這個發展STEM能力的重要階段。」

黃秉華經常主持講座,向家長推廣STEM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應擔當啟發角色

那麼,家長們可以做些甚麼來提升孩子的STEM能力?如家長本人的STEM素養不高又是否會影響孩子學習?黃秉華表示:「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到科學館或其他博物館,有些甚至會在事前做資料搜集,向小朋友解釋當中的原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父親對他的啟發,小時候常向他解釋為甚麼玩具車會運行等科學原理。小朋友有好奇心,如果家長能認真回答他們的疑惑,帶他們多接觸、多鼓勵發問,必能培養他們STEM的能力。現在不少機構也有舉辦跟STEM有關的計劃,例如中電的『校園工程師』計劃或巴斯夫的『小小化學家』計劃,讓孩子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科學。家長可以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躺在調景嶺的山上觀看星空,那時候的我對宇宙有無窮的想像和疑惑,但我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如果當時有人解答我的問題,或許可啟迪我向天文研究那方面發展。」

「很多人以為科普的對象僅限於小朋友或學生,但其實不然。內地非常重視科普,特別設立全國科普日,他們認為不管都市人及農民也應該有科普意識,家長不應只帶孩子參加科學活動,但自己對科學卻一無所知。香港的STEM教育普遍着重於學校層面,但其實美國不少組織指出家庭教育是STEM教育的重要一環,家長一方面要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意識,一方面自己也要多看、多學、多吸收。」

黃秉華在著作《STEM for Parents你懂的!》以最顯淺的方式,為家長們介紹有關STEM的來龍去脈,即使不懂電腦也能讀得懂。

社會要製造科普氛圍

「有時候到書店走一趟,會發現不少家長會和小朋友一起閱讀科普書籍,這代表不只小朋友需要吸收科學知識,家長亦同樣需要。現時香港的科普書一是年代久遠,一是不太本地化,而且常常出現一個情況,就是以插圖及卡通化吸引讀者,但我覺得內容更加重要,最好適合一家大細閱讀。例如寫有關人工智能,除了其歷史及原理,我也會加入在香港發生的真人實例,例如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她和外籍丈夫都有一定的科技知識,為了患有自閉症的女兒,這位媽媽設計了一款人工智能遊戲,通過眼神接觸測試,幫助斷定小朋友是否患有自閉症,這是一個家長擁有科技知識如何可以有效幫忙子女成長的實例,加入到書本中,除了增加趣味性之外,更有助大家明白科普的應用。科學不僅限於實驗和現象,宇宙萬物其實都跟科學有關,而數學背後亦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可以用這些故事先吸引小朋友愛上數學。」

「科技配合人工智能會令某些職位消失,社會上要製造氛圍,讓家長和老師明白學習不只是讀書考試,而是要讓學生探索發展方向。香港在推動STEM教育方面並沒有太大阻力,只是社會上還未有科普的氛圍,例如在港珠澳大橋防波堤事件上,社會只集中討論哪位官員需要問責,卻沒有從工程角度看待事件,政府也沒有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科學或工程推廣,把整個工程整合成教材,教導學生和大眾。另外一個例子是大亞灣發電廠,當時很多人反對興建發電廠,背後的理由是因為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事故,很多議員當時責問政府萬一發生事故有甚麼應急措施。那時候我想,當時的舊機場每天有不少航班升降,飛機會低飛經過九龍城,萬一發生事故造成的死傷豈不是比幾百公里外的核電廠更高嗎?為甚麼反對興建核電廠的人會這麼多?這和認知的落差有關。如果社會有足夠的科普基礎,大眾會尋找是非,而非只盲目接收傳媒資訊,擔心與否亦會有理性基礎。」

 

黃秉華著作《STEM for Parents你懂的!》為家長們介紹有關STEM的來龍去脈,讓家長輕鬆愉快地與孩子一起邁步科學世界,與孩子在
STEM路上夥伴同行。

 

(文:許芷茵)